幸福的老去

幸福的老去

敲好边鼓 著
  • 类别:短篇 状态:连载中 主角:王坚王兴 更新时间:2025-07-02 13:47

当代文学作品《幸福的老去》,是敲好边鼓的代表之作。主人公王坚王兴身上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社会变迁,故事情节扣人心弦,引人深思。这本小说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,让读者对人性、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。建设中的挑战与坚持。大(同)秦(皇岛)铁路是他们兵改工后,承担的首条以运煤为主,开行重载单元列车双线电气化铁路,全长……

最新章节(幸福的老去第19章)

全部目录
  • 艰难的开局,隧道初遇难题。时间回溯到1984年11月底,

    大秦铁路一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。二十局三处承担的主要任务有:张家湾隧道,

    全长2467米,赵家2号隧道出口1058米。工程位于大秦铁路西部,

    地处河北省宣化区境内的桑干河畔,是这条铁路的重点工程之一。然而,

    这隧道的施工条件堪称恶劣,处于断层地带,石质破碎,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,

    困难远比想象中来得凶猛。王坚和王兴所在的三处,此时没有使用劳务队,

    完全依靠自己的职工队伍施工。经过层层动员,广大职工们发扬不怕苦、不怕累、满怀豪情,

    一往无前的精神,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这场艰苦的任务中,顽强拼搏着。

    但施工过程依旧困难重重,塌方频发,短短时间内就遭遇了几百次塌方。

    “这隧道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糟糕啊!”王坚皱着眉头,对着身旁的王兴说道。“是啊,

    但咱不能退缩,兄弟们都憋着一股劲呢!”王兴坚定地回应。“嘿,兄弟们,

    咱可得加把劲啊!大秦铁路可是国家的重点工程,咱不能掉链子!”唐万处长大声喊着,

    鼓舞着士气。“就是,处长,咱不怕困难,一定能把隧道打通!”工友们回应着。

    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下,大家齐心协力,努力克服着一个又一个困难。但谁也没有想到,

    仅仅几个月后,一场巨大的灾难就降临了。张家湾隧道出口的大塌方之痛。

    1985年6月9日清晨,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张家湾隧道出口。

    这天看似平静的工地,这本该是平常的一天,然而灾难却突如其来,暗流涌动。“轰!

    ”一声沉闷的巨响传来,正在施工的掌子面出现坍塌,泥土和石子如瀑布般倾泻而下,

    瞬间将整个掌子面掩埋。一段一队施工工地发生了大塌方。“不好啦!塌方了!

    ”工人们惊慌失措地喊着……现场经过迅速抢险,但这次塌方来势汹汹,

    还是造成4人死亡,2人轻伤的严重事故。当晚,王坚被主管领导安排住在一段一队,

    没有回处机关,正帮着处理善后工作,看着遇难工友的家属悲痛欲绝,他心中满是愧疚。

    “王坚啊!这可咋整啊?我儿子就这样没了……”一位遇难工友的父亲哭诉着。

    王坚紧紧握住老人的手,声音颤抖地说:“叔,您放心,我们一定会彻查原因,

    给大家一个交待。”事故发生后,总公司、局都极为重视,

    迅速派出工作组到现场调查事故原因。

    36岁的段长蒋锡因为负责施工的张家湾隧道塌方死人,受到了行政记大过处分。

    受处分的当天晚上,他独自坐在办公室,望着窗外的黑夜,整整一夜没有睡觉。

    “我怎么就没有把好关啊!”蒋锡自责地捶打着自己的脑袋。

    “我怎么能因为这点挫折就倒下呢?这些兄弟们还等着我带领他们继续干下去!

    ”蒋锡心中暗自较劲。“兄弟们,咱不能被这点挫折打倒,继续干!”蒋锡大声喊着。

    第二天一大早,他撕碎了写好的“辞职报告”,毅然带领“青年突击队”冲进隧道。

    不一会儿,寂静的掌子面又响起了“突突突”的风枪声。此后,为随时了解隧道石质情况,

    蒋锡把铺盖搬到了洞口。一顶四面透风的帐篷、三块木板拼的床成了他的“家”。

    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,有时甚至只迷睡一两个小时。看着蒋锡一天天消瘦,

    月进尺却在一天天上升:50米、90米、104米、110米……桑干河畔的悲剧。

    1985年7月的一天,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桑干河畔。

    百年不遇的洪水裹着泥沙呼啸而下,朝着三处机关和一段营房中间的桑干河畔汹涌而来。

    前一天,王坚的家属和其他好几个家属一起,带着放署假后的孩子们来到宣化三处机关探亲。

    他们来到宣化的第二天,吃过早饭后,孩子们在河边玩耍。王坚已经去一段召开座谈会,

    了解情况,稳定队伍,集中力量尽早投入施工。在座谈会期间,突然,

    一位职工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:“不好了,王坚,你的孩子被水冲走了!”王坚一听,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