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89年7月15日,地下城气象局的气温警报又一次响起。常乐抬头看向全息显示屏,
地表温度显示为78摄氏度——这在地下城居民眼中已经算是"凉爽"的一天了。
"又一轮热浪要来了。"他自言自语道,手指在全息键盘上快速滑动,调整着气象模型参数。
屏幕上的红**域正在扩大,像某种致命的病毒在地球表面蔓延。
常乐是地下城气象局的首席科学家,也是少数几个获得"地表活动许可"的"热适应者"。
自从地球进入"大灼烧时代",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2摄氏度,人类被迫转入地下生存。
地表,那个曾经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地方,如今成了死亡的代名词。"常博士,总局来电,
要求您立即前往会议室。"助手小林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。常乐叹了口气,
关闭了气象模型。
他知道这次会议的内容——又有一批地下城因为冷却系统故障而不得不疏散居民。
资源越来越紧张,而温度还在持续上升。穿过迷宫一样的走廊,会议室在地下城的中心位置,
会议室里,十几位科学家和**官员围坐在全息投影桌前。投影显示的是全球地下城网络,
其中三分之一的节点闪烁着红色警告信号。"各位,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糟。
"气象局局长张明面色凝重,"南极冰盖已经完全消失,海平面上升了23米。
我们失去了最后一片能够反射阳光的白**域。""地下城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。
"城市规划部的李部长补充道,"如果继续这样下去,我们将在五年内面临生存危机。
"常乐盯着投影中不断变化的数据流,突然注意到一个异常现象。"等等,"他打断道,
"放大西伯利亚地区的气象数据。"投影切换,显示出西伯利亚荒原的实时卫星图像。
在一片赤红的热成像图中,有一个微小的蓝色斑点。"这是什么?"张明问道。
常乐迅速调出历史数据对比。"这个区域在过去72小时内温度下降了15度,
而且范围在缓慢扩大,在现有的环境中出现这种情况,这不可能是仪器的误差,
可能是……"常乐喃喃道: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在所有人都习惯了温度只升不降的世界里,
任何降温迹象都像是神迹。"我需要去这个地方调查这个现象。"常乐说。"太危险了。
"安全主管陈刚立即反对,"即使对你这样的热适应者,地表活动时间也不能超过6小时。
西伯利亚距离最近的地下城入口有800公里。""但如果那里真的存在某种自然降温机制,
可能是我们最后的希望。"常乐坚持道,"给我一支精英小队和最先进的冷却服,我能做到。
""可是……"陈刚担心道。"这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。"常乐说。
经过两小时的激烈辩论,委员会最终批准了常乐的请求。72小时后,
他将带领一支五人小队前往那个神秘的蓝色斑点。出发前的夜晚,
常乐独自在实验室检查装备。新型冷却服采用了量子相变材料,
理论上可以将外部78度的高温降至人体可承受的45度,
但代价是巨大的能量消耗——每套冷却服仅能维持8小时运作。"你确定要这么做?
"小林站在门口,手里拿着一杯合成咖啡——真正咖啡豆早已在六十年前灭绝。
常乐接过杯子,感受着人造香气**他的嗅觉。"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成为热适应者吗?
"小林摇头。"基因突变。"常乐苦笑,"我的汗腺数量是常人的三倍,
毛细血管分布更密集,这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进化方向。
如果那个蓝色斑点真的是某种自然现象,或者是其他的可能生存生物,
可能隐藏着更多这样的适应生存的未知生物。""或者它可能只是卫星故障导致的幻象。
"小林担忧地说。常乐没有回答。
他望向实验室墙上挂着的老照片——那是21世纪初的地球,蓝色和绿色交织的美丽星球。
现在,那里只剩下灼热的红色和棕色。和小队集结后,
启动勘探车驶向西伯利亚……地表的世界比常乐记忆中的更加荒凉。
冷却服的面罩过滤掉了大部分有害紫外线,但透过深色护目镜,
他看到的仍是一片地狱般的景象。空气中弥漫着扭曲的热浪,
远处的地平线在高温下如同融化的蜡画。小队乘坐的特制勘探车在龟裂的大地上缓慢前行,
轮胎采用了耐高温陶瓷材料,但常乐仍能感觉到底盘传来的惊人热量。
"还有30公里到达目标位置。"通讯器中传来导航员赵峰的声音,"外部温度82度,
湿度0.1%。"常乐检查着生命体征监测器——他的体温已经升至38.5度,
虽然仍在安全范围内,但上升速度比预期快。其他队员的情况更糟,
有两人的体温接近危险阈值。"加快速度。"常乐命令道,
"我们必须在三小时内到达并完成初步勘测。"随着勘探车接近目标区域,
常乐注意到窗外的景象开始变化。龟裂的土地逐渐被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覆盖——是盐?
还是某种矿物沉积?突然,温度监测器发出了提示音。"外部温度降至67度,仍在下降!
"赵峰惊讶地报告。常乐立刻命令停车。他穿上附加冷却层,准备下车实地考察。
"我和王磊先下去,其他人保持车辆运转,随时准备撤离。"踏出车门的瞬间,
即使隔着冷却服,常乐也能感受到温度的差异。这里比他们出发的地下城入口处还要凉爽。
白色物质在脚下发出轻微的碎裂声,常乐蹲下身,采集了一些样本放入分析仪。
"碳酸钙和硅酸盐混合物,"分析仪显示,"与已知的任何地质构造不符。""常博士!
"王磊在五十米外喊道,"这里有建筑物残骸!"常乐快步走去,
看到半埋在白色沉积物中的金属结构——那是一个小型气象站的废墟,屋顶已经坍塌,
但主体结构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。门上的标志依稀可辨:"北极气候研究中心"。"北极?
"王磊疑惑道,"这里距离北极有几千公里。""在大灼烧时代之前,
这里确实是北极圈的一部分。"常乐解释道,心跳加速。这个发现可能比他们想象的更重要。
两人费力地撬开变形的金属门,内部空间比外观看起来要大。令常乐震惊的是,
某些设备仍在运作——一个独立的冷却系统维持着室内25度的宜人温度。
"这不可能..."王磊目瞪口呆,"没有任何外部能源输入,
这个系统如何运行了至少二十年?"常乐没有回答,
他的注意力被房间中央的一个圆柱形装置吸引。那是一个约两米高的透明舱体,
内部充满淡蓝色液体,隐约可见某种电子元件悬浮其中。
"量子计算核心..."常乐认出了这个技术,"但为什么要放在这里?"就在这时,
舱体突然亮起,一个全息投影在两人面前形成——是一位中年女性的形象,
穿着过时的实验室白大褂。"如果你们看到这段记录,说明我的预测是正确的。
"女性的声音平静而清晰,"我是艾琳·莫里斯博士,前NASA气候科学家。
这个设施是我的私人研究站,致力于研究人类在极端高温下的生存可能。
"常乐和王磊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。艾琳·莫里斯是气候科学界的传奇人物,
据传在第一次大热浪中失踪。"我发现了某种...生物适应机制。"全息影像继续道,
"在特定条件下,人类细胞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,暂时改变新陈代谢方式,
使其能够在极端高温下存活。我将它称为'热适应基因'。"常乐感到一阵眩晕,
不知是因为高温还是这个惊人发现。他急切地问道:"这种基因如何激活?需要什么条件?
"令他震惊的是,全息影像停顿了一下,然后转向他,仿佛能听到他的问题。
"激活需要两个条件:一是持续暴露在50度以上的环境中,二是特定的电磁频率**。
"影像中的艾琳直视着他,"但更重要的是,我发现这种适应是有代价的..."突然,
整个房间的灯光闪烁起来,冷却系统发出刺耳的警报声。"常博士!
"通讯器中传来赵峰急促的声音,"我们检测到强烈的热浪正向你们移动!
外部温度在五分钟内上升了12度!必须立即撤离!"常乐看向舱体,脑中快速思索着,
随即做出了决定。"王磊,帮我把这个核心拆下来带走。这可能关系到人类的未来。
""但是博士,它至少有200公斤重!我们的车——""那就留下其他所有东西!
"常乐厉声道,"食物、备用电池、工具,全部丢弃。只带这个核心和必要的生命维持系统!
"两人以惊人的速度将车上最占空间的东西卸下,车上瞬间就空出一大片的地方,
随即两人快速解开舱体的固定装置,
拆卸连接线缆和数据接口……当他们终于将核心装载到勘探车上时,
远处的天空已经变成了不祥的暗红色——超级热浪的前兆。"所有人上车!全速返回!
"常乐命令道。勘探车在龟裂的大地上极速飞驰,背后是如海啸般席卷而来的热浪。
冷却系统超负荷运转,车内温度仍升至50度。队员们轮流使用最后的水冷包降温,
但是情况仍在恶化。"距离安全点还有40公里!"赵峰报告,声音因高温而嘶哑,
"冷却服能量剩余15%..."常乐紧盯着装载在后舱的量子核心。在行驶颠簸中,
核心的外壳出现了一道裂缝,蓝色液体缓缓渗出。看着缓缓渗出的液体,
一个疯狂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。"赵峰,把车停下。"他突然说。"什么?博士,
我们——""停下!"常乐命令道,"所有人立即下车,带上应急帐篷和剩余的水冷包。
"当队员们匆忙搭建起临时庇护所时,常乐解释了计划:"量子核心内部有独立的冷却系统,
可以维持25度环境。但它太重了,我们无法带着它逃生。所以我要在这里提取核心数据。
""但是博士,没有专业设备,
你怎么——"常乐展示了他的神经接口——植入在后颈的一块微型芯片。
"我的神经接口可以直接与量子设备交互。如果核心中存储了莫里斯博士的研究数据,
我能在几分钟内下载关键信息。""这太危险了!"王磊反对道,
"未经调试的神经连接可能导致脑损伤!"常乐看向远处越来越近的热浪墙,做出了决定。
"比起死在这里,我宁愿冒险。"不顾队员们的反对,常乐打开了量子核心的主面板,
将数据线连接到自己的神经接口。一阵剧痛从后颈传来,仿佛有千万根针同时刺入他的大脑。
然后,世界消失了。常乐发现自己站在一个纯白的空间里,面前是艾琳·莫里斯的全息影像,
但这次她看起来更加...真实。"你不是记录。"常乐惊讶地说。艾琳微笑:"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