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甲之歌

药甲之歌

下雨天的Toma 著

药甲之歌这部小说的主角是夏半香陈砚之李敬儒,药甲之歌故事情节经典荡气回肠,内容情节极度舒适。主要讲的是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:“这是我攒的钱,你先拿去打点。”月光从瓦当漏下来,在《孙子兵法》的书页上投下菱形的光斑。夏半香的指尖……

最新章节(药甲之歌精选章节)

全部目录
  • 夏半香记事时,总被灶间的铜臼声惊醒。那声音裹着晨雾撞进窗棂,

    像祖父枯瘦的指节叩击着青石板。她赤着脚踩过冰凉的地面,看见祖父佝偻着背,

    在晨光里碾药。铜臼里的苍术碎成金粉,混着他咳在帕子上的血丝,

    在瓷碗里沉淀成暗褐色的星图。祖父的手指关节肿大,像老树根盘虬在铜杵上,

    每碾一下都要停顿片刻,喉间发出风箱般的喘息。灶台上的药锅咕嘟作响,

    升腾的蒸汽在他银白的胡须上凝成水珠,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,

    在粗布衣衫上洇出深色的痕迹。“半香,来。”祖父的声音带着甘草的回甘,

    他掀开黑陶药罐,升腾的蒸汽里浮着整根当归,像条沉睡的赤龙。药香漫过雕花木窗,

    与巷口西医诊所的消毒水味撞在一起,发出细微的嗤声。她踮起脚尖张望,

    看见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将玻璃针管里的液体推进病人胳膊,

    那透明的液体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让她莫名想起冬日屋檐下的冰棱。祖父突然咳嗽起来,

    帕子上的血迹洇开,像朵病态的红梅,他却若无其事地将帕子塞进袖管,

    指着药罐里的当归说:“这药材要选岷山来的,油头足、断面白,能活死人肉白骨。

    ”那年她七岁,已经能背出《本草纲目》里三百种药材的性味。

    青梅竹马的陈砚之总蹲在药铺门槛上,看她用银称称出三钱川芎。“半香姐,

    你将来要嫁给谁?”他手里转着算盘,算珠碰撞声像串碎玉,“我娘说,

    女人家总要学做针线活。”陈砚之的羊角辫垂在胸前,粗布褂子上沾着药末,

    那是帮她晾晒药材时蹭上的。他爹是城里开西药铺的陈掌柜,总骂他不务正业,

    却拗不过他天天往回春堂跑。铜臼里的药末突然溅出来。夏半香握紧捣药杵,

    指节泛白:“我要守着回春堂。”阳光穿过她发间,在药柜的抽屉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

    每个抽屉上都贴着泛黄的药名,像排等待出征的士兵。她记得去年冬天,

    城西张屠户的婆娘难产,西医诊所的人摇头叹息,是祖父背着药箱冒雪前去,三剂汤药下去,

    母子平安。那晚回春堂的灯笼亮到天明,药香混着鞭炮声飘出很远,

    让她觉得这药铺就是世间最神圣的地方。十六岁那年,祖父临终前把黄铜药碾子塞进她手里。

    “记住,”老人枯槁的手指划过《孙子兵法》的线装书脊,“医道如兵道,

    见招拆招是小聪明,运筹帷幄方为真章。”窗外的西医诊所正挂起新招牌,

    白底黑字刺得人眼睛生疼。药碾子上的包浆温润,是祖父用了一辈子的物件,

    铜轮边缘被磨得发亮,刻着细密的纹路。她跪在榻前,看着祖父的呼吸渐渐微弱,

    药柜上的自鸣钟滴答作响,像是在倒数着某种传承的终结。送葬那天,

    陈砚之揣着染了朱砂的庚帖来。“我爹说,等你守完孝,

    咱们就……”他的声音撞在夏半香新换的素银镯子上,碎成星点。

    她正把晒干的艾草捆成束,青灰色的烟从瓦缝里钻出去,像条不肯屈服的蛇。

    陈砚之的庚帖用红绸包着,边角绣着鸳鸯戏水,那是他娘亲手绣的。他涨红了脸,

    手指绞着衣角,眼里的期待像春日里的嫩芽。“砚之,”她忽然开口,

    声音比陈年陈皮还要涩,“回春堂需要我。”药杵在铜臼里发出沉闷的响声,

    把少年未说完的话碾成了粉末。她看见陈砚之眼里的光一点点熄灭,像被风吹灭的烛火,

    心里像被苦楝子涩住,却还是硬起心肠转过身。药铺里的药香突然变得浓郁,

    仿佛祖父在无声地支持她的决定。西医公会的封条贴上来那天,夏半香正在炮制何首乌。

    黑豆水蒸腾的雾气里,她看着穿白大褂的人扯断门环,忽然想起祖父讲过的“釜底抽薪”。

    为首的李敬儒推了推金丝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像淬了毒的手术刀:“夏**,

    有人举报你用巫蛊之术害人。”李敬儒的中山装熨帖笔挺,口袋里露出半截钢笔,

    那是西洋货,在阳光下闪着冷光。他身后的西医们窃窃私语,看向药铺的眼神里带着鄙夷,

    像是在看什么肮脏的东西。药柜第三排最左边的抽屉突然滑开,露出里面整排银针。

    夏半香的指尖抚过针尾的云纹,忽然笑了:“李会长不如亲自查验?

    ”她拽过围观人群里一个咳嗽不止的孩童,三指搭在腕脉上,拇指在寸关尺间轻叩,

    像在推演兵法。那孩童面色潮红,呼吸急促,手背上还留着西医注射的针孔。“风热犯肺。

    ”话音未落,银针已刺入风门穴。孩童的咳嗽声戛然而止,

    李敬儒的脸色比福尔马林还要难看。人群里爆发出喝彩,

    夏半香却注意到李敬儒袖口露出半截西药瓶——那是她前几日卖给难产妇人的催产针,

    瓶身还留着回春堂的火漆印。她心里一紧,瞬间明白这是个圈套,那产妇若有不测,

    回春堂百年的声誉就会毁于一旦。当晚,陈砚之翻墙进来,怀里揣着热腾腾的糖糕。

    “我爹托人在卫生局打点了,”他把糕点塞进她手里,掌心的温度烫得她指尖发颤,

    “半香,要不咱们还是……”陈砚之的裤脚沾着泥,头发被露水打湿,显然是急着赶来。

    糖糕还冒着热气,甜香混着他身上的皂角味,让她想起小时候一起偷摘的桑葚。

    “你看这糖糕。”夏半香打断他,用银簪挑起一块,“面要发酵到七分,糖要熬至挂旗,

    火候差一丝都不成。医道也一样。”她忽然把糖糕扔进药渣桶,“李敬儒偷换了我的药,

    那妇人要是出事,回春堂就完了。”药渣桶里的陈皮、半夏发出窸窣的声响,

    像是在应和她的话。陈砚之看着她决绝的侧脸,张了张嘴,最终只是叹了口气,

    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:“这是我攒的钱,你先拿去打点。”月光从瓦当漏下来,

    在《孙子兵法》的书页上投下菱形的光斑。夏半香的指尖划过“兵者,诡道也”,

    忽然起身点亮油灯:“明天你帮我送份帖子,就说回春堂要开义诊。

    ”她翻到“虚则实之,实则虚之”那页,眼睛亮得惊人,陈砚之知道,

    她又想出了什么计策。油灯的光晕在她脸上晃动,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,

    像个运筹帷幄的将军。义诊当天,回春堂前摆满了长凳。

    夏半香故意把难产妇人的病床设在最显眼处,让全城的西医都来看她施针。

    三阴交、合谷、至阴穴三针齐下,银针刺破皮肤的轻响里,婴儿的啼哭突然炸响。

    人群沸腾时,她举起那瓶被动过手脚的催产针,声音比银针还要锐利:“谁在药里加了麦角?

    ”麦角是西洋药材,过量会导致子宫破裂,李敬儒显然是想借刀杀人。

    李敬儒的脸瞬间惨白。他忘了夏半香的外祖父曾是宫廷御医,辨药的本事比验尸还准。

    围观的百姓开始扔烂菜叶,夏半香却按住要冲上去理论的陈砚之,低声道:“穷寇莫追。

    ”她知道,这只是第一回合。李敬儒在众人的唾骂中狼狈离去,临走前投来怨毒的目光,

    让她心里警铃大作。西医公会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。先是药材商突然断了货,

    接着有人在井里投了泻药,喝了井水的学徒上吐下泻,回春堂的招牌蒙上了灰。

    夏半香看着空荡荡的药柜,忽然想起祖父说过的“因粮于敌”。药柜上的铜锁生了锈,

    抽屉拉开时发出刺耳的声响,那些曾经装满药材的格子如今空荡荡的,像一张张饥饿的嘴。

    她带着徒弟们钻进后山。惊蛰刚过,柴胡顶着露珠钻出地皮,细辛的紫色花苞藏在腐叶下,

    连石缝里都冒出了蒲公英的嫩芽。夏半香教他们辨认药草,指尖划过每种植物的根茎,

    像将军点兵:“记住,万物皆可为药,就看你会不会用。”山风拂过树梢,

    带来松针的清香,徒弟们的竹篓渐渐装满,欢声笑语在山谷里回荡。

    陈砚之背着竹篓跟在后面,裤脚沾满了泥。“我家药铺还有些当归,

    ”他把采来的金银花塞进她篮子,“我偷着运给你。

    ”夏半香的手指触到他掌心的茧子——那是常年打算盘磨出来的,忽然别过脸去。

    她看见他竹篓里的药材比谁都多,显然是起了大早进山,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襟,却浑然不觉。

    他们在山涧边发现了成片的苍术。夏半香蹲下身采挖时,听见密林里传来脚步声。

    李敬儒带着几个西医站在那里,手里举着相机:“私采草药是犯法的!

    ”闪光灯炸开的瞬间,夏半香忽然将手里的苍术扔过去,根茎上的泥土正好糊住镜头。

    她认得那相机是德国货,价值不菲,李敬儒果然心疼地去擦镜头。

    “李会长可知《本草》有云?”她后退半步,站在崖边的松树旁,衣袂被山风掀起,

    “苍术能燥湿健脾,比某些只会开泻药的庸医有用多了。”她忽然指向李敬儒身后,

    “那不是卫生局的王科长吗?怎么也来偷采?”王科长有哮喘,常年需要中药调理,

    此刻正鬼鬼祟祟地在灌木丛里挖着什么。李敬儒慌忙回头的瞬间,

    夏半香拽着陈砚之滚进灌木丛。相机快门声在头顶响起,

    她却在计算:王科长的哮喘是老毛病,上周刚在回春堂抓过药,此刻出现在禁采区,

    足够让李敬儒喝一壶的。灌木丛里的荆棘划破了她的胳膊,渗出血珠,她却感觉不到疼,

    只听见自己和陈砚之的心跳声,像战鼓般急促。下山时,陈砚之的胳膊被荆棘划破了。

    夏半香用嚼烂的蒲公英给他敷伤口,汁液的苦味漫进舌尖。“半香,”他忽然抓住她的手,

    “我爹说,只要你肯收手,他就……”他的手心滚烫,带着少年人的冲动和真诚,

    让她几乎要动摇。“收手?”夏半香甩开他的手,蒲公英的绒毛粘在她袖口,“你看这山,

    春天生黄芪,夏天长薄荷,秋天结茱萸,冬天藏天麻。草木都知道争一口气,人怎么能认输?

    ”她站起身,药篓里的苍术发出干燥的轻响,像在应和她的话。

    陈砚之看着她被夕阳拉长的身影,忽然明白了什么,默默地跟在她身后,

    将自己的竹篓往她那边倾斜了些。瘟疫来的时候,整座城都在咳嗽。

    西医公会的诊所挤满了人,青霉素的味道飘出半条街,却拦不住棺材铺的生意越来越好。

    李敬儒在电台里宣称,中医是瘟疫的帮凶,要烧光所有中药铺。广播里的电流声刺啦作响,

    李敬儒的声音带着刻意的煽动,让本就恐慌的市民更加躁动,

    已经有人开始在回春堂门口扔石头。夏半香把回春堂改成了疫区病房。

    她让徒弟们在门口烧苍术艾草,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,却奇异地压住了腐臭。

    每张病床前都挂着药袋,青蒿、黄芩、连翘在陶罐里翻滚,咕嘟声像在诉说古老的药方。

    她在院子里搭起灶台,二十四口药锅日夜不歇,药香弥漫了半条街,

    让惶恐的人们渐渐安定下来。陈砚之戴着口罩来送米粮,眼里的红血丝比药汁还浓。

    “我爹被感染了,”他的声音透过三层纱布传过来,

    “西医说没救了……”夏半香突然抓住他的手腕,指腹按在他的脉搏上,

    那里跳动着和她一样的焦虑。她看见他口罩边缘露出的下巴上长了胡茬,显然是连日操劳,

    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。“麻黄汤加石膏。”她飞快地写下药方,

    笔尖划破纸张的声音像道军令,“让你娘把药熬成三碗,每隔一个时辰灌一次。

    ”她忽然抬头,看见陈砚之眼里的光,那光曾照亮她整个少女时代,此刻却让她心口发紧。

    她想起小时候,陈砚之总把最好的桑葚留给她,自己却吃青的,如今他面临困境,

    她却不能像普通女子那样守在他身边。瘟疫最严重的夜晚,李敬儒带着警察来了。“夏半香,

    你涉嫌故意传播疫病!”他举着一份化验单,上面的数字红得刺眼,

    “你的药里检测出致病菌!”夏半香看着他身后瑟瑟发抖的化验员,

    忽然笑了——那是她前几日救济过的穷学生,家里爹娘都染了瘟疫,

    是她给的药才保住性命。“李会长敢不敢当众验药?”她端起刚熬好的汤药,

    蒸汽模糊了眼镜片,“这药里有石膏,能清热泻火,倒是某些人,心里的火比瘟疫还旺。

    ”她突然将药碗递到警察面前,“要是信不过,不妨先喝一碗?

    ”警察看着黑褐色的药汁,又看看李敬儒,犹豫着不敢接。人群里有人喊:“我喝!

    夏大夫救过我的命!”一个汉子抢过药碗一饮而尽,砸吧砸吧嘴说:“跟我喝的一样,

    治好了我的病!”僵持间,陈砚之突然冲进来,手里举着电台的录音设备:“大家快听!

    这是李敬儒倒卖过期青霉素的证据!”电流声里,李敬儒的声音尖利刺耳,

    讨价还价的内容让围观者哗然。夏半香看着陈砚之,

    忽然明白他为什么懂无线电——那是他爹逼他学的,说将来好接管西药铺,

    此刻却成了反击的利器。警察带走李敬儒时,天边正好泛起鱼肚白。

    夏半香给最后一个病人喂完药,转身看见陈砚之站在晨光里,口罩滑到下巴上。“半香,

    ”他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沙哑,“我爹……他好多了。”阳光穿过他的发梢,

    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让他看起来像个从未经历过风雨的少年。

    夏半香的指尖抚过药罐的纹路,那里还留着祖父的体温。“砚之,”她轻声说,

    “你该回去了。”春风吹过药铺,把薄荷的清凉送进鼻腔,

    也吹散了少年眼里最后一点光亮。陈砚之张了张嘴,最终只是点点头,

    转身离去的背影在晨光里拉得很长,像个被拉长的叹息。李敬儒倒台后,西医公会元气大伤。

    卫生局的王科长带着新会长来拜访,手里捧着烫金的聘书:“夏**,

    市立医院想请您主持中医科。”夏半香正在晾晒阿胶,驴皮的腥气混着黄酒的醇香,

    在空气里酿成奇异的味道。阿胶块在竹匾里排列整齐,阳光照在上面泛着琥珀色的光,

    那是她用祖传的方法,加了黄酒、冰糖、核桃、芝麻熬制的,补血效果极佳。“我有个条件。

    ”她放下手里的竹匾,阳光在她鬓角的银丝上跳跃,“要编一部新的药典,收录民间验方。

    ”新会长面露难色,王科长却突然笑了:“我哮喘的方子,也该记进去。

    ”王科长的哮喘多亏了她的方子才得以控制,此刻说起话来底气十足,

    看向她的眼神里满是敬佩。编纂药典的消息传开,各地的老中医都带着手抄本赶来。

    回春堂的天井里摆满了案几,泛黄的纸页上,朱砂圈点的药方像无数星辰。

    夏半香每天只睡三个时辰,却总在黎明时站在药柜前,

    看第一缕阳光照在“当归”的抽屉上。来自长白山的老中医带来了人参炮制的秘方,

    云南来的草药郎中贡献了治疗跌打损伤的奇药,连**的喇嘛都派弟子送来藏药的图谱,

    药铺里每天都热闹非凡,像个药材的盛会。陈砚之来送西药样本那天,

    正赶上大家争论附子的炮制方法。他站在门口,看着夏半香用银刀刮去附子的外皮,

    动作精准得像在拆解精密仪器。“半香,”他把样本放在案几上,玻璃试管反射着阳光,

    “这些西药的成分,或许能和中药配伍。”他的西药铺如今也开始卖中药,

   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好了不少病人,让他爹对夏半香彻底改观。夏半香的刀顿了一下。

    附子的汁液沾在指尖,带着轻微的麻意。“你想学中医?”她抬头时,

    看见陈砚之眼里的认真,那认真曾让她心动,此刻却让她喉头发紧。

章节在线阅读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
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