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的时间遇到的人

对的时间遇到的人

与忽然 著
  • 类别:短篇 状态:已完结 主角:林夏沈知行 更新时间:2025-09-24 14:55

正在连载中的短篇言情文《对的时间遇到的人》,故事中的代表人物有薛云、林若雪,是网络作者与忽然倾力所打造的,文章无删减版本简述:说是‘更有温度’,你快看看群消息!”林夏叹了口气,起身往客厅走。二十七岁的她早已不是那个会被改需求吓慌的小助理了——现在……

最新章节(对的时间遇到的人精选章节)

全部目录
  • 1花开林夏的太阳花真的开了。是在她二十七岁生日那天。清晨她去阳台浇花,

    发现最角落里那株蔫了好久的花杆上,顶出朵小小的金黄色花瓣,薄得像层蝉翼,沾着露水,

    在晨光里颤巍巍的。她蹲在花盆边看了好久,指尖轻轻碰了碰花瓣,软乎乎的,

    像婴儿的指尖。“总算肯开了。”她笑着嘟囔。这盆太阳花是两年前从花店搬回来的,

    刚回来时蔫头耷脑,她换了三次土,补了四次肥,有次出差忘了浇水,回来时叶子全枯了,

    她以为救不活,没想到开春竟冒出了新芽。手机在客厅响了,

    是同事小周发来的消息:“夏姐,甲方爸爸又改需求了!说要把玻璃幕墙换成仿木纹的,

    说是‘更有温度’,你快看看群消息!”林夏叹了口气,起身往客厅走。

    二十七岁的她早已不是那个会被改需求吓慌的小助理了——现在她是设计院的主力设计师,

    手底下带着两个实习生,上个月刚拿下一个地标性商场的改造项目,正是小周说的这个。

    她点开工作群,

    息刷屏了:“仿木纹更贴近自然”“预算可以再提一点”“林设计师上午方便过来碰一下吗?

    ”她揉了揉太阳穴,回了句“十点到”,转头去厨房煮鸡蛋。锅里的水“咕嘟”响时,

    她想起两年前。那时候她刚和陈默分开,甲方改个标点符号她都能掉眼泪,

    晚上躲在出租屋煮速冻饺子,煮破了皮都能对着锅发呆。现在她站在厨房,

    熟练地把鸡蛋捞出来过凉水,剥壳时在桌角轻轻磕两下,蛋壳就顺着缝裂开,整整齐齐的。

    “进步不小啊。”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了笑。镜子里的人比两年前清瘦了些,头发留长了,

    扎成低马尾,额前的碎发被发夹别住,露出光洁的额头。眼角的细纹比以前明显了点,

    却不是愁出来的,是画图时眯着眼看屏幕、笑时扯出来的,透着点烟火气的鲜活。

    十点准时到甲方公司。会议室里坐了不少人,甲方负责人王总坐在主位,

    旁边挨着个穿浅灰西装的男人,背挺得很直,正低头翻着文件。林夏走过去递名片,

    王总笑着介绍:“林设计师,这是我们请的顾问,沈老师,做文化街区改造的专家,

    这次商场改造想让他给把把关。”男人抬起头,伸手接名片。他的手指很长,骨节分明,

    指尖干净,握着名片的动作很轻。“沈知行。”他声音低低的,像浸了水的棉线,

    温和却有韧劲。林夏抬头看他,撞进双浅褐色的眼睛里——瞳仁比常人浅些,

    在光下透着点琥珀色,笑的时候眼角有两道浅纹,竟让她想起阳台那株太阳花的花瓣。

    “林夏。”她收回手,指尖有点发烫,赶紧翻开图纸,“王总说想换仿木纹幕墙?

    我带了几种样品,您看……”沈知行没急着看样品,

    只指着图纸上的中庭设计:“这里原本是玻璃穹顶?”他的指尖点在图纸上,没碰到她的手,

    却让林夏想起陈默帮她捡图纸的那天——也是这样,指尖擦过纸页,带着点若有若无的温度。

    “对,”她定了定神,“玻璃穹顶采光好,能引入自然光,下面做绿植区,

    呼应‘城市绿洲’的主题。”“但仿木纹幕墙会挡光。”沈知行没看她,目光落在图纸上,

    “而且商场层高不够,木纹太密会显压抑。”他顿了顿,转头看王总,“王总说要‘温度’,

    未必非得靠材质。不如在玻璃幕墙内侧做悬浮式木格栅,既能透光,又能透出木纹的肌理,

    预算也比换幕墙低。”王总眼睛亮了:“这个好!沈老师果然专业!”林夏也愣了愣。

    她不是没想过折中方案,却没敢动玻璃穹顶的设计——这是她熬了三个通宵改出来的,

    总觉得动了就不完整了。可沈知行的话像根针,轻轻挑破了她的执念:设计不是孤芳自赏,

    得落地,得实用,得真的让人觉得“暖”。“我回去出个效果图。”她收起图纸时,

    指尖蹭到沈知行放在桌上的笔,是支旧钢笔,笔帽上有块小小的磕碰痕迹,

    和他一丝不苟的西装格格不入。“下午我在工作室,”沈知行递来张纸条,

    上面写着地址和电话,“画好了可以过来找我,我正好有几个木格栅的样品。

    ”纸条是米白色的,字迹清瘦,像他的人。林夏捏着纸条走出甲方公司,风一吹,

    纸角轻轻晃,她忽然想起陈默给她留热牛奶时写的便签——也是这样的纸条,

    只是字迹更潦草些,带着点急。回设计院的路上,小周凑过来:“夏姐,

    那个沈老师看着好厉害啊,听说他改造的老街区拿了奖呢!你认识他吗?

    ”林夏摇头:“不认识。”“我刚才看他总看你图纸,”小周挤了挤眼睛,

    “说不定是欣赏你呢!”林夏拍了她一下:“别瞎说,赶紧回去画图。”心里却有点乱,

    像被风吹皱的水——不是心动,是种陌生的慌,像很久没开窗的房间突然透了光,有点刺眼,

    又有点忍不住想往里看。2雨夜旧书店下午去沈知行的工作室时,天阴了。

    工作室在老城区的巷子里,是栋两层的老洋房,外墙爬满了爬山虎,绿得发黑,

    门口摆着两盆半死不活的仙人掌,倒比甲方公司的玻璃门亲切。林夏按了门铃,

    开门的是个扎马尾的小姑娘,笑着说:“是林设计师吧?沈老师在楼上等你。

    ”楼梯是木质的,踩上去“咯吱”响。二楼的工作室很大,没有隔断,靠窗摆着张长桌,

    桌上铺着画纸和样品,沈知行正坐在桌前,手里拿着把尺子量木格栅的间距。

    阳光从百叶窗缝里漏进来,落在他发顶,镀了层浅金。“来了。”他抬头笑了笑,

    指了指桌角的样品,“这几种木格栅,你看看哪个肌理更合适。”样品有三种,

    胡桃木、白橡木、樱桃木,都被打磨得光滑,带着淡淡的木香。林夏拿起块胡桃木的,

    指尖蹭过上面的纹路,像触摸老树皮的肌理。“这个好,”她说,“纹路深,

    透光时影子好看。”沈知行点头:“我也觉得。”他从抽屉里拿出张草图,

    “这是我早上画的格栅排布,你看看能不能和穹顶结合。”草图上的格栅是弧形的,

    顺着穹顶的弧度排列,像水流的波纹。林夏看着草图,忽然想起她第一次画设计图时,

    陈默坐在旁边给她递咖啡,说“你画的线条太硬了,软一点才好看”。

    那时候她总嫌他不懂设计,现在才明白,好的设计确实需要点“软”——不是妥协,

    是懂得弯腰,懂得和光、和影、和人相处。“我试试把格栅和绿植区的灯光结合。

    ”她拿出平板,指尖在屏幕上划动,“格栅透光时,影子落在绿植上,像树叶的光斑。

    ”沈知行没说话,只站在她旁边看。他离得不远,林夏能闻到他身上的味道,

    不是陈默的雪松味,是淡淡的墨香混着木头的味道,像旧书店里的书架。她画得专注,

    忘了时间,直到窗外响起雷声,才发现天已经黑了。“下雨了。”沈知行递来杯热水,

    杯子是粗瓷的,杯壁上有个小豁口,“先别急着走,等雨小了再说。”林夏接过杯子,

    暖意在掌心散开。窗外的雨下得急,砸在爬山虎的叶子上“噼啪”响,工作室里很静,

    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“沙沙”声,和沈知行翻样品册的轻响。

    她忽然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熟悉——以前她加班,陈默也会这样陪她坐着,不说话,

    却让人觉得踏实。“沈老师,”她忍不住问,“你怎么会做老街区改造?

    ”沈知行翻书的手顿了顿:“以前在国外学的是现代建筑,回来后去古镇待了半年,

    发现老房子比玻璃楼有意思。”他指了指墙上的照片,是栋快塌的老祠堂,

    “这是我改的第一个项目,祠堂里的柱子是百年的楠木,舍不得拆,就加了钢结构加固,

    现在成了村里的图书馆。”照片里的祠堂,屋檐下挂着红灯笼,孩子们坐在门槛上看书,

    阳光落在青石板上,暖烘烘的。林夏忽然想起安福里的青石板路,

    想起李婶腌萝卜的陶罐——原来“温度”不是靠材质堆出来的,是靠懂得,靠舍不得,

    靠把旧东西当宝贝。“我以前总觉得设计要‘新’,”她轻声说,“要标新立异,

    要让人一眼记住。”“新和旧不矛盾。”沈知行看着窗外的雨,“就像这老洋房,墙是旧的,

    窗是新的,雨落在旧墙上,光透过新窗进来,都挺好。”雨慢慢小了。沈知行送她到巷口,

    给她撑着伞,伞是黑色的,很大,能把两人都罩住。巷子里的青石板被雨水润得油亮,

    倒映着路灯的光,像撒了把碎银。“效果图明天发你邮箱。”林夏站在巷口,雨点落在伞沿,

    “谢谢沈老师。”“叫我知行就行。”沈知行收了伞,雨水顺着伞骨往下滴,

    “画图别熬太晚,木格栅不急。”林夏“嗯”了一声,转身往地铁站走。雨丝沾在脸上,

    凉丝丝的,她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。手机在口袋里震,

    是沈知行发来的消息:“样品放你工作室门口了,胡桃木的,多拿了两块,

    你可以做个小摆件。”她回头看,巷口的灯亮着,沈知行还站在原地,手里握着那把黑伞,

    身影在雨雾里有点模糊,却很稳。3木纹暖光项目推进得很顺利。

    林夏和沈知行碰了几次面,有时在他的工作室,有时在工地现场。

    他不像其他专家那样摆架子,总能从她的设计里找到亮点,再轻轻补上一两笔,

    让整个方案活起来。有次去看工地,林夏穿了双新鞋,鞋跟卡在砖缝里,差点崴脚。

    沈知行伸手扶了她一把,掌心的温度透过衬衫传过来,很稳。“下次来工地穿平底鞋。

    ”他蹲下去帮她把鞋跟**,指尖沾了点泥,“工地上乱,别逞强。”林夏的脸有点红,

    点了点头。以前她穿高跟鞋崴脚,陈默会蹲下来给她揉脚踝,说“下次别穿这么高的”,

    语气里带着点嗔怪;沈知行却只是帮她拔鞋跟,提醒她“别逞强”,像提醒一个同行,平等,

    又带着点妥帖的关照。晚上林夏给小周发消息:“明天带双平底鞋。”小周秒回:“夏姐,

    你是不是对沈老师有意思啊?他帮你扶鞋那次,我都看见了!”林夏回了个“滚”,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
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