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新娘十八岁之无声告白

我的新娘十八岁之无声告白

蛮樱 著
  • 类别:短篇 状态:已完结 主角:林晚陆迟 更新时间:2025-09-24 18:29

由作者蛮樱撰写的小说《我的新娘十八岁之无声告白》,主角是林晚陆迟,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,细节描写到位。这本小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,让人有一种想一直看下去的冲动。在女生宿舍楼下后面那棵大榕树下,紧张得结巴了。”翻过一页,是雪山之巅的合影:“这是你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高原反应,却还坚持……

最新章节(我的新娘十八岁之无声告白精选章节)

全部目录
  • 01林晚最后一次见到陆迟,是在深秋医院的长廊。窗外鲜艳的刺桐花正一片片坠落,

    他却穿着病号服站在光影交界处,他仿佛早已经和这片苍白融为一体。

    在花的映衬下苍白更加突兀。旁边的护士搀扶着他,嘴里不停提醒。“陆先生,

    康医生交代了,您不能吹风,如果感冒发烧会引发肺癌并发症,我扶您回去吧”“阿迟。

    ”她轻声唤他,像过去十年的每一次。陆迟缓缓转过身,

    那双曾盛满星光的眼睛如今却蒙了一层灰雾,他微微偏头,

    露出一个礼貌而陌生的微笑:“您好,我们认识吗?”这句话像一把淬冰的刀,

    精准刺入林晚内心最柔弱处,尽管三个月以来,她每天都在习惯如何和他重新认识,

    可痛楚依然新鲜如初。“我是林晚”她走上前,握住他冰凉的手,

    引导他触摸自己手腕上的莫比乌斯银镯,“你设计的,记得吗,你说我是你唯一的主人,

    会永远忠诚守护我,爱与诚,没有尽头。”陆迟低头摩挲着那个两人名字音符,

    眉头微微蹙起,像是努力在迷雾中寻找什么。最后他还是摇头,眼神歉然:“对不起,

    我不太记得了。”陆迟刚满三十五岁时肺癌晚期降临。最先开始是暴瘦,不停咳血,

    直到现在癌细胞扩散到神经,记忆一点一滴消失,然后慢慢侵蚀过往,

    最后将剥夺他所有的认知能力。医生说,他可能最先忘记的就是最亲密的人。可笑的是,

    陆迟曾是最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之一。回到病房,林晚像往常一样拿出相册。

    她指着他们大学毕业那天的照片:“这是你第一次告诉我,你喜欢我。

    在女生宿舍楼下后面那棵大榕树下,紧张得结巴了。”翻过一页,

    是雪山之巅的合影:“这是你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高原反应,却还坚持向我求婚,

    因为你说要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得到祝福。”再后来,

    是他们共同创建的音乐学校开幕典礼:“这是我们梦想成真的那一天。你说过,

    音乐和记忆是最接近永恒的东西。”陆迟安静地听着,偶尔点头,但眼中没有波澜。

    这些于他而言,已是他人的故事。直到林晚打开琴盒,取出她的大提琴。

    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,陆迟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。林晚闭上眼睛,开始演奏。不是任何名曲,

    而是他们年轻时共同创作的那支曲子——《无声告白》。那时他们一文不名,

    挤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,却拥有整个宇宙。琴声如泣如诉,在病房里缓缓流淌。奇迹般地,

    陆迟的嘴唇开始翕动,跟着旋律无声地合着拍子。然后,极轻极轻地,他哼出了调子。

    林晚的心跳几乎停止,但她没有停下演奏,生怕惊扰这脆弱的时刻。一曲终了,陆迟抬起头,

    眼中雾气似乎散去了些许。他望着她,犹豫地开口:“这首曲子...我好像在哪里听过。

    ”“是我们写的。”林晚轻声说,不敢呼吸。陆迟沉默良久,然后缓缓伸出手,在空中虚按,

    仿佛在弹奏一架看不见的钢琴。那是他年轻时思考时常有的小动作。“副歌部分,

    ”他突然说,“是不是应该再柔和一些?像这样——”他哼出了一段变调,精准而优美。

    林晚的眼泪终于落下。那是他们三年前一起修改的版本,他居然还记得。那一刻她明白了,

    音乐是最后消失的岛屿。当一切陆地沉没,旋律仍会漂浮在记忆的海面上。从那天起,

    音乐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。林晚每天都会来为陆迟演奏,有时他能认出她,大多时候不能。

    但每当音乐响起,他就不再是那个被困在陌生世界里的囚徒。02深冬来临,

    陆迟的状况急剧恶化。他开始失去语言能力,行动也越来越困难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

    他对音乐的反应却愈发敏锐。一个飘雪的下午,林晚接到医院的紧急电话。

    陆迟突然拒绝进食,情绪极不稳定,只有听到音乐时才平静下来。她冒着大雪赶到医院,

    在病房门口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。推开门,

    看见陆迟正坐在钢琴前——那是医院为音乐治疗准备的乐器。他的手指笨拙地在琴键上移动,

    弹奏着支离破碎的旋律。护士红着眼眶告诉林晚,他已经这样弹了整整一个小时,

    仿佛在寻找什么。林晚轻轻走到他身边坐下。陆迟甚至没有注意到她,

   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琴键上,眉头紧锁,像是承担着全世界的重量。然后,突然地,

    他弹出了一段熟悉的旋律。是《无声告白》的开头。陆迟停下来,困惑地看着自己的手,

    似乎不明白它们刚才做了什么。他再次尝试,却只能弹出杂乱的音符。

    frustration写满他的脸,他抬手狠狠砸向琴键——林晚轻轻握住他的手,

    放在琴键上,然后覆盖上自己的手。慢慢地,她引导着他的手指,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,

    弹奏那首他们共同创作的曲子。起初陆迟僵硬而抗拒,但随着旋律推进,他的身体逐渐放松,

    最终跟随她的引导移动手指。当他们弹到副歌部分时,他转过头,第一次真正地看向她。

    那一瞬间,林晚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清晰的认知。“晚晚。”他轻声叫道,声音沙哑却准确。

    那是他三个月来第一次叫出她的名字。林晚屏住呼吸,生怕一点动静就会打碎这珍贵的时刻。

    陆迟的嘴唇颤抖着,努力组织语言:“我...正在忘记你,是吗?”她点头,

    泪水滴落在琴键上。“很抱歉。”他说,眼神清明得令人心碎,“我努力记住,

    但它们就像沙子一样从指间溜走了。”林晚握紧他的手:“没关系,我记得就够了。

    我会为我们两个人记得。”陆迟抬起颤抖的手,轻抚她的脸颊:“音乐...当我听到它时,

    就好像迷雾散开了一会儿。尤其是我们的曲子。”“那我每天都为你弹奏。

    ”“如果我连音乐都忘记了呢?”他问,眼中有着深切的恐惧。林晚思考片刻,

    然后微笑着说:“那我就继续弹奏,因为即使你认知上忘记了,你的心还会记得。

    爱和音乐一样,不只是存在于大脑中,它渗透在每一个细胞里。”那天下午,

    他们并肩坐在钢琴前,弹奏了无数遍《无声告白》。每一次演奏,

    陆迟的记忆似乎都清晰几分。他们交谈,回忆,

    甚至像从前一样为某个音符的处理方式轻声争论。仿佛时光倒流,疾病从未降临。

    但黄昏时分,陆迟眼中的迷雾又逐渐回归。他再次变得困惑而陌生,最后完全停止了演奏,

    只是茫然地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。然而当林晚准备离开时,他忽然拉住她的衣角,

    轻声说:“那位女士...”林晚转身:“怎么了?”“你的曲子很美,”他说,

    眼神纯粹如孩童,“它让我感到...不那么孤单。”此后,陆迟的病情持续恶化。

    他很快失去了语言能力,然后行动能力,最后连吞咽都变得困难。但林晚依然每天来看他,

    为他演奏大提琴。医生和护士都暗示她,陆迟可能已经无法理解音乐了。但林晚从不动摇,

    因为她注意到,每当琴声响起,陆迟的呼吸就会变得平稳,

    心率监测器上的曲线也会更加和谐。在最后的日子里,陆多数时间处于昏睡状态。

    林晚就坐在他床边,持续演奏着他们的曲子,相信某个深处的他依然能听见。立春那天早晨,

    阳光出奇地好。林晚推开病房门,发现陆迟竟然醒着,而且眼睛异常明亮。他微微转过头,

    看向她和她的琴盒。那一刻,林晚知道,这是告别的时候了。她没有哭泣,

    只是微笑着取出大提琴,开始演奏《无声告白》。阳光透过窗户,为一切镀上金边,

    包括陆迟苍白的面容。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,陆迟轻轻呼出一口气,闭上了眼睛。

    监测器上,心跳变成一条直线。林晚没有立即呼叫护士,只是静**在那里,

    握着陆迟尚且温暖的手。忽然,她注意到他的另一只手在被子下微微弯曲着。轻轻掀开被子,

    她看到陆迟的右手手指保持着一种熟悉的姿势——仿佛在虚按琴键,

    组成《无声告白》开头的**。在失去所有认知能力后,在连呼吸都需要努力的最后时刻,

    他的身体依然记得那首爱的旋律。林晚俯身,在他额头上印下一个吻,轻声说:“你看,

    我说过你会记得的。”林晚最后一次抚摸陆迟冰凉的手,

    将那枚他们共同设计的莫比乌斯手镯放在他胸前。监测器上的直线无情地延伸,

    窗外的阳光却灿烂得刺眼。“你说过的,莫比乌斯环代表我们的爱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,

    如果重来一次...”她哽咽着,俯身在他额上留下最后一个吻,“我不会再等你功成名就,

    不会再让自己独自等待,你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。”剧痛突然贯穿心脏,不是情感上的,

    而是物理上的撕裂感。林晚眼前一黑,感觉自己正在急速下坠,耳边响起尖锐的鸣响。

    03“林晚!醒醒!数学老师盯着你呢!”一阵急促的低语和手肘的轻推让她猛然惊醒。

    她眨了眨眼,适应着突然涌入的光线。熟悉的教室,墙上挂着三角函数图,

    黑板前站着的是——张老师?他不是五年前就退休了吗?她低头看自己的手——光滑、年轻,

    没有因常年拉琴而起的老茧。桌上摊开的笔记本里,是她十八岁时的字迹。

    “现在是...哪年?”她沙哑地问同桌刘雨欣。“2008年啊,你睡糊涂了?

    ”同桌窃笑,“放学别忘了,音乐社排练。”2008年。她十八岁。陆迟也十八岁。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
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