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瓜战役的溃败,让萧峰进入了“静默潜伏期”。他不再搞那些惊世骇俗的军事化种田,每天只是默默地清理着被鸡群摧毁的“战场”,把地重新翻好,却迟迟没有种下新的东西。
他整天坐在田埂上,像一座沉默的雕像,眉头紧锁。他是在反思,也是在迷茫。他那套从血与火中锤炼出的生存法则,在这里,仿佛成了一个笑话。
而打破这份宁静的,是那个曾说他在搞“植物集中营”的女人——林溪。
林溪,二十六岁,省农业大学的植物学博士,一年前作为乡村振兴的技术人才,被派驻到青川村。她不像村里其他的年轻人那样向往大城市,反而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。
这天,她开着一辆小巧的电动皮卡,车上装着一台看起来很科幻的折叠翼无人机,停在了萧峰的地头。
“还在为你的‘基地’默哀呢?”林溪的声音清脆,带着一丝调侃。她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的工装,长发扎成马尾,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,眼神明亮,像山里的溪水。
萧峰瞥了她一眼,没说话。在他眼里,这女人虽然漂亮,但浑身散发着一种“学院派”的理论气息,估计也是个纸上谈兵的货色。
林溪也不在意他的冷漠,自顾自地组装着无人机。“我看了你之前种玉米和黄瓜的方式,很有……创造力。”
“那是失败。”萧峰的声音很硬,像是在承认自己的败绩。
“不,那只是用错了说明书。”林溪调试着遥控器,头也不抬地说道,“你把土地当成了敌人,把作物当成了士兵。你总想着去征服和控制。但农业的本质,是顺从和引导。”
“顺从?”萧峰嗤笑一声,“战场上,顺从等于死亡。”
“这里不是战场。”林溪终于抬起头,认真地看着他,“这里的敌人,只有规律本身。你得学会听,听土地需要什么,听种子想怎么长。”
“听?”萧峰觉得这女人简直是天方夜谭,“它们会说话?”
林溪笑了,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。“当然。只不过,它们的语言,是数据。”
说着,她启动了无人机。那台小巧的机器发出一阵嗡鸣,垂直升空,像一只敏捷的雨燕,盘旋在萧峰那片一亩三分地的上空。无人机下方搭载的多光谱摄像头,正无声地扫描着地面。
林溪手里的平板电脑上,很快出现了一张五颜六色的、类似军用热成像的地图。
“看到了吗?”她指着屏幕,“这片红**域,代表土壤氮元素偏低;这片蓝色,是水分过于集中,有板结的风险;那片黄色,说明酸碱度不平衡。这就是土地在‘说话’。”
萧峰凑过去,眼神里第一次露出了震惊。这……这是什么黑科技?他以前在战场上用无人机,是为了侦察敌情、引导炮火。而这个女人,居然用它来……分析泥土的成分?
“通过这些数据,我能精确计算出,这块地最适合种什么,哪个区域需要追肥,哪个区域需要改良土壤。误差可以控制在克和毫升。这,比你用绳子拉直线,科学多了。”林溪语气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自信。
她的一番话,像一颗精准的狙击-子弹,瞬间击碎了萧峰最后那点可怜的骄傲。
他引以为傲的战术规划、精准计算,在这个女人和她的“黑科技”面前,显得如此原始和可笑。他那套基于经验和直觉的战斗体系,被她基于科学和数据的农业体系,进行了无情的降维打击。
林-溪操作着无人机,在空中做了一个漂亮的悬停,然后稳稳地降落在皮卡车上。
“我这里刚好有一批新改良的大豆种子,抗病性和产量都很好。根据数据分析,非常适合你的地。”她从车上拿出一小袋种子,递给萧峰,“要不要试试,用科学的方式,打一场‘歼灭战’?”
萧峰看着那袋种子,又看了看林溪脸上自信的微笑,沉默了很久。
他最终还是接过了种子,声音有些干涩:“我……需要做什么?”
“很简单。”林溪拍了拍手上的灰,“忘了你的司令部,忘了你的士兵。从今天起,你只是一个农民。你的任务,是服务好你的土地,而不是指挥它。”
那一刻,萧峰看着眼前这个比他年轻、比他瘦弱的女人,第一次感觉到,自己或许真的,只是一个需要从零开始的……新兵。而她,是那个他从未见过的、强得可怕的“魔鬼教官”。
被林溪的技术降维打击后,萧峰彻底放弃了指挥官的角色,但他骨子里的“特种兵”之魂,却让他无法像个普通农民那样去学习。
他把林溪给他的那本《大豆科学种植手册》,当成了“敌方密码本”来研究。白天,他假装在村里闲逛,实际上是在执行“抵近侦察”任务。他的主要侦察目标,是村里公认的种田一把手,六十多岁的刘大爷。
刘大爷是个典型的老农民,黝黑、瘦小,常年佝偻着背,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。他种了一辈子地,对这片土地的脾气,比对自己老婆还熟。什么时候该浇水,什么时候该施肥,看看天色,抓把土闻闻,心里就有数了。
在萧峰眼里,刘大爷就是那个掌握着“核心机密”的“敌军首领”。
于是,一场顶级特工对决乡村土专家的大戏,拉开了帷幕。
清晨,天刚蒙蒙亮,萧峰就换上了一身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深色衣服,脸上抹了两道泥,悄无声息地潜伏到了刘大爷家地头的草丛里。他屏住呼吸,调整心跳,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,这是“孤狼”最擅长的伪装潜伏。
他像一棵白菜,趴在那里一动不动。
很快,刘大爷扛着锄头来了。他先是绕着地走了一圈,时不时地蹲下来,摸摸叶子,看看根茎,嘴里还念念有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