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股市风云

重生之股市风云

喜欢灰翅鸥的掌柜 著
  • 类别:短篇 状态:已完结 主角:李阳张明 更新时间:2025-10-30 14:37

《重生之股市风云》是喜欢灰翅鸥的掌柜的一部短篇言情小说,文章里的内容复杂,一环扣一环,发人深省,人事写的非常鲜明,耐人寻味!小说描述的是:哪会去翻这些枯燥的数字?”张明凑近了看,忽然指着一行字:“他们的研发投入占比下降了,这是不是风险?”“不错啊,学会挑刺了……

最新章节(重生之股市风云精选章节)

全部目录
  • 1重生之始重来一次2025年7月26日,天台的风卷着燥热,灌进李阳的领口。

    他低头看了眼手里的负债单,数字红得刺眼,像刚流的血。催债人的咒骂还在耳边打转,

    父母病房的缴费单、空荡荡的出租屋、女友离开时决绝的背影……最后一点支撑轰然倒塌。

    他闭上眼,身体向前倾去。再睁眼时,霉味钻进鼻腔。李阳猛地坐起,

    看见墙上的日历——2015年7月26日。“我……回来了?”他掐了把胳膊,

    疼得龇牙咧嘴。床底的铁盒里,二十沓现金整整齐齐,是他刚毕业攒下的全部家当。

    2股市风云2015年的股市正疯涨。李阳攥紧拳头,指甲嵌进掌心。

    他记得哪只股会一飞冲天,记得那场让无数人倾家荡产的暴跌何时降临。“这次,我不会输。

    ”证券交易所里,小王看到他时眼睛一亮:“李哥,今天买哪只?”“全部,买这几只。

    ”李阳报出股票代码,声音稳得像块石头。二十万投进去,数字开始疯长。

    从二十万到五十万,再到一百万,周围的人从观望变成咋舌。张辉来劝他:“见好就收吧,

    别贪。”李阳摇摇头,每晚抱着金融书啃到深夜。他知道,光靠记忆不够,得真懂行。

    小王后来慌慌张张跑来说:“李哥,内部消息,那只科技股要崩!”李阳看着屏幕,

    想起前世这是主力的圈套,反而补了仓。三天后涨停,账户破了两百万。2015年下半年,

    股市断崖式下跌。哭喊声里,张辉电话里的声音抖得不成样:“全完了!

    ”李阳却清了大部分仓位,反手抄底那些被错杀的好股。“你疯了?”张辉吼道。

    “机会来了。”李阳的声音很静。反弹来时,他的账户像坐了火箭。3年回望十年后,

    李阳站在自己公司的落地窗前,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。手机响了,是张辉:“晚上聚聚?

    我儿子想听听‘股神’的故事。”李阳笑了:“哪是什么神,不过是跌到底时,

    敢再爬起来罢了。”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那个在天台绝望的年轻人,

    终于被自己拉出了深渊。张辉的儿子叫张明,刚考上金融系,

    对李阳的故事早就听得耳朵起了茧,真见了面,反倒拘谨起来,

    捧着茶杯半天憋出一句:“李叔,您当年就真不怕抄底抄在半山腰?”李阳给孩子续上茶,

    指尖划过杯沿的热气:“怕啊,怎么不怕。那天交易所里跟菜市场似的,有人哭着砸键盘,

    有人瘫在椅子上翻白眼,我手心全是汗。”他顿了顿,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,

    像是透过十年光阴看到了那天的自己:“但我知道,那些股票的公司,

    仓库里堆着实打实的货,车间里机器转得正欢,就因为大家慌了,股价才跌得没道理。

    就像人受了惊吓会发抖,可骨头没断,缓过来还能跑。

    ”张明眼睛亮了:“那您怎么判断骨头断没断?”“看财报,跑工厂,跟工人聊天。

    ”李阳笑了,“我当时揣着馒头,蹲在人家公司门口等保安换班,

    就为了问一句‘最近订单多不多’。光看屏幕上的数字没用,得知道数字背后站着多少人,

    干着什么活。”张辉在一旁插嘴:“这小子当时跟疯了似的,大夏天跑人工业园区,

    回来一身汗味,我还骂他傻。”“傻人有傻福呗。”李阳碰了碰张辉的杯子,

    “不过更重要的是,我留了后路。抄底的钱,是赚来的利润,就算全亏了,本金还在,

    不至于像上辈子那样,把爹妈养老的钱都搭进去。”张明低头记着笔记,忽然抬头:“李叔,

    您重生回来,最想告诉当时的自己什么?”李阳沉默了会儿,

    指尖轻轻敲着桌面:“别把赚钱当目标。我上辈子就想着‘赚够多少就收手’,

    结果越赚越贪,忘了为什么要赚钱。这一世,我每多赚一笔,就给爸妈在老家买个小院子,

    给妹妹报个兴趣班,后来又想着帮那些跟我一样跌过跟头的人。你看,目标变了,心就稳了,

    稳了就不容易摔跟头。”窗外的霓虹灯次第亮起,映在李阳眼底,没有当年的狂热,

    只有温吞的光。他想起上个月回老出租屋,房东说那间房现在住了个刚毕业的年轻人,

    也在炒股,每天晚上对着电脑啃面包,像极了十年前的自己。

    他托房东悄悄给那年轻人留了本《证券分析》,扉页上写着:“股市里没有神,

    只有准备好的人。”散场时,张明攥着笔记本,脚步轻快。

    张辉拍着李阳的肩膀:“你这算是把当年的债还了。”“什么债?”“那天你站在天台,

    我其实在楼下。”张辉声音有点哑,“我喊你下来,你没听见。后来我总想,

    要是我当时再跑快点,爬上天台……”李阳拍了拍他的背,没说话。有些债,

    不是用道歉能还的,得用往后的日子,好好活着,带着两个人的份。夜风穿过街道,

    吹起李阳的衣角。他抬头看了眼天空,月亮很亮,像2015年那个让他重获新生的夜晚。

    他知道,所谓重生,不是回到过去改写结局,而是带着教训往前走,把每个今天,

    都活成往后日子里,值得庆幸的“当年”。4智慧传承没过多久,张明放了暑假,

    提着一篮水果找到李阳的公司。办公室里没什么花哨装饰,

    墙上挂着两幅字:“知止不殆”“守正出奇”,都是李阳自己写的,笔锋不算老练,

    却透着股稳劲。“李叔,我在实习的券商跟着看盘,发现好多人跟您说的当年一样,

    总想着抓涨停板,听到点风吹草动就慌。”张明把水果放在桌上,眼神里带着困惑,

    “他们不看财报,不研究公司,就靠小道消息买卖,这不是赌吗?

    ”李阳正在看一份新能源企业的调研报告,

    闻言抬头笑了:“你以为股市里真有那么多‘捷径’?我当年要是只靠记性,

    死八百回都够了。”他指着报告里的产能数据,“你看这家公司,去年扩了三条生产线,

    订单排到明年,股价却因为大盘震荡跌了不少,这就是机会。可大多数人只看K线图,

    哪会去翻这些枯燥的数字?”张明凑近了看,

    忽然指着一行字:“他们的研发投入占比下降了,这是不是风险?”“不错啊,学会挑刺了。

    ”李阳赞许地点头,“所以我让人去他们的研发中心蹲了三天,跟工程师聊了聊,

    知道他们是把钱投到了更关键的电池材料上,不是缩减投入。

    这就是‘看表面’和‘挖深层’的区别。”正说着,前台进来通报,

    说有位姓赵的先生要见李阳,说是“十年前受过您的点拨”。来人西装革履,

    手里提着个旧笔记本,见到李阳就红了眼眶:“李哥,您还记得我吗?

    2015年暴跌那会儿,我在交易所哭着要销户,是您拉住我,

    让我看看手里那只医药股的市盈率,说‘这公司在研的新药快上市了,慌什么’。

    ”李阳想起来了,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当时把婚房都抵押了,

    差点从交易大厅的窗户跳下去。“后来那药真上市了,股价翻了十倍。”赵先生抹了把脸,

    把笔记本递过来,“我现在也开了家小投资公司,这是我记的笔记,全是当年您说的话,

    ‘别跟市场赌气,要跟市场做朋友’‘涨的时候想风险,

    跌的时候想机会’……”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字,有些页角都磨破了。李阳翻着,

    忽然停在某一页,上面写着:“李哥说,钱是结果,不是目的。就像种地,

    施肥浇水是为了长庄稼,不是为了把地翻得好看。”送走赵先生,张明若有所思:“李叔,

    您当年帮他,就不怕他赔得更惨?”“怕就不帮了?”李阳靠在椅背上,望着窗外,

    “我这辈子最庆幸的,不是赚了多少钱,是当年在天台没跳下去。人活着,

    不就靠这点念想吗?帮他一把,也是帮当年那个差点放弃的自己。”那天晚上,

    李阳接到母亲的电话,说老家院子里的葡萄熟了,让他有空回去摘。他应着,

    忽然想起十年前重生那天,铁盒里的二十万,原本是打算给母亲治病的救命钱。

    如今母亲身体硬朗,妹妹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,老家的院子翻修过,葡萄藤爬满了架子。

    挂了电话,他打开电脑,调出自己的账户。数字后面跟着一长串零,但他看的不是这个,

    是附页里的慈善捐款记录——从资助贫困生,到建希望小学,再到设立大病救助基金,

    一笔笔都记在那里。“爸,妈,我没让你们失望。”他对着屏幕轻声说,像是在跟谁汇报。

   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落在那本《证券分析》上,扉页的字迹被照得清晰:“股市里没有神,

    只有准备好的人。”而准备的,从来不止是钱,还有面对起落的勇气,

    和心里那点不肯凉的热乎气。5家的温暖李阳回了趟老家。院子里的葡萄藤果然爬得老高,

    母亲正踩着板凳摘果,父亲在一旁扶着凳腿,嘴里念叨“慢点慢点,够不着就别逞能”。

    见他回来,母亲手忙脚乱地擦了擦手上的果粉:“刚念叨你,你就到了,快尝尝,

    今年的比去年甜。”一串紫莹莹的葡萄递到手里,李阳咬了一口,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,

    甜得有些发腻,却像小时候的味道。他蹲下来帮父亲收拾地上的落叶,

    忽然发现墙角新栽了棵石榴树,枝干还细弱,却挂了两个红灯笼似的果子。

    “这是隔壁老王家移栽过来的,说给院子添点红。”父亲拍着树干,“你还记得老王不?

    当年你刚炒股那会儿,他总劝你‘钱够花就行,别冒那险’。”李阳当然记得。

    老王是退休教师,一辈子省吃俭用,最看不惯年轻人“投机取巧”。2015年暴跌时,

    他还特意来劝过李阳,说“赶紧收手,找个正经班上”。“他现在怎么样?

    ”“前年查出糖尿病,倒是想得开,每天在公园打太极。”母亲端来洗好的葡萄,

    “昨天还问起你,说‘那小子当年没听我的,倒也走出条路来’。”正说着,

    老王提着个鸟笼溜达过来,见了李阳,眼睛一亮:“哟,大老板回来了?

    ”李阳赶紧起身让坐:“王大爷,您别取笑我。”“取笑啥?”老王往石凳上一坐,

    鸟笼往旁边一挂,“我当年是怕你摔狠了,现在看来,你这跤没白摔。”他顿了顿,

    忽然叹了口气,“其实我年轻时候也想过‘折腾’,攒了点钱想跟人合伙开个书店,

    结果被我爹一顿骂,说‘好好教书不好吗?瞎折腾啥’,后来就没敢再想。

    ”鸟笼里的画眉扑腾了两下,老王伸手摸了摸笼门:“人这辈子啊,就怕‘不敢’。你敢,

    就比旁人多了三分胜算。”李阳心里一动。他想起2015年那个抄底的清晨,

    站在交易所门口,腿肚子都在转,可一想到父母病房的灯,想到自己不能就这么垮了,

    硬是咬着牙走了进去。原来所谓的“敢”,从来不是不害怕,是怕也往前走。临走时,

    母亲往他车里塞了满满一筐葡萄,还有那两个石榴。“给张明带两个,让他尝尝甜。

    ”父亲拍着他的肩膀,“别总想着赚钱,有空常回来。”回到公司,张明正在等他,

    手里拿着份模拟炒股的成绩单,有点沮丧:“李叔,我买的那只股又跌了,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
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