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卖作官奴三日,我抄翻了整座侯府

被卖作官奴三日,我抄翻了整座侯府

某长生 著
  • 类别:短篇 状态:已完结 主角:周栖三天云青 更新时间:2025-11-13 22:30

某长生写的《被卖作官奴三日,我抄翻了整座侯府》的情节跌荡起伏,扣人心弦,人物生动鲜活,让人过目不忘!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短篇言情作品了!主要讲述的是:有人丢了一个火折子,火光在空中划出一个软弧,像一条红鱼,落在最靠里一捆米袋上。火不大,一点就灭。因为米里有石粉。但墙里的……

最新章节(被卖作官奴三日,我抄翻了整座侯府精选章节)

全部目录
  • 我把半枚虎符拍在案上时,堂上烛火抖了一下。知府的手指在扶手上敲了三下,

    像扣着一只装满病虫的匣子。“苏砚,你不过前户曹的遗孤,一个女书吏,

    拿什么跟侯府叫板?”我把手腕上的铁锁亮出来,

    铁链擦过皮肤时的凉意逼得我更清醒:“我拿三件东西。

    半枚虎符、一封死人的密札、和三天的官奴身。”我把锁环递过去,“三天之内,

    你给我全城盐引账、仓银钥匙、以及抄检令的边角。若三天后我拿不出证据,

    你把我卖去矿场,活着算我命大。”知府笑了,笑里是今日里最干净的声音:“三天?

    ”“就三天。”我盯住他,木窗缝里潮气扑面的冷,“要么我们今日就死堂上,

    要么三天后死侯府里。”第一天的夜雨下得细,像在纸背后磨砂。我从衙门后门走出去时,

    捕头周栖追了出来,斗笠下只露出半截眼睛:“你疯了。”“你不是一直觉得我疯?

    ”我把锁链往袖里一塞,低声,“周捕头,替我看住库房的门。我若出了岔,

    至少不让他们连夜搬空。”“凭什么帮你?”“凭你母亲上月领的赈米里掺了沙。

    ”我把一把灰扑到灯下,细沙里有碎银亮了一点点光,“这叫‘压秤银’,

    这是盐商的一贯手段。你查不动他们,我查得动。”他愣了一下,

    压低声音:“你到底拿的是什么虎符?”“假的。”我说,“但他们不知道。

    ”我进的是城西钱庄,不是侯府。抵门的铜环烫手,门里账房的油灯挑得很高,

    灯下的账簿像铺开的河床,密密的小字堆成暗礁。钱庄的掌柜是侯府外院的人,他见我进来,

    先笑:“苏小官,夜深了,钱不长脚,帐不长翅。”“所以要趁早看。

    ”我抬手把袖箭抵在他腰侧,箭头只点在布缝里,像一粒热豆,“把暗账拿出来。

    ”他笑容往下一坠:“什么暗账?”“就是你们那本不敢盖章的。”我说,“拿出来,

    我替你把命盖一枚。”掌柜看了看我,又看了看门口的两个伙计。我往前一步,

    铁链在袖里“哗啦”一声,像一条水里翻灰腹的鱼。他终于伸手摸开壁柜暗格,

    递出一本厚得像小枕头的账本。我翻开,墨痕未干,

    最后一页写到“七月初九——流出六千两,转盐引三十道,白鸦号北去。”“白鸦号?

    ”我抬头,“河面封航,怎么北去?”掌柜咽了口唾沫:“夜里走暗汊。”“谁放的签?

    ”我问。他不说话。我合上账,翻到前页,指给他看:“你手笔太稳,尾撇太长,

    和你往日开票一样。你要不说,我就把这页带到侯府去。”他眼神突然一狠,手背一翻,

    袖里藏着的短刀如鱼出网。我侧头,刀锋擦着耳廓过去,热风带着灯油味。我没躲第二下,

    第二下不必躲——周栖的刀鞘从门口飞进来,“哐”一声砸在掌柜手腕上,短刀叮地落地。

    我一脚踏住。周栖没看我,只抖抖斗笠上的雨:“你说看住库房,结果去钱庄?

    ”“看住总有人的门。”我把账本塞进怀里,“走,去白鸦号。

    ”白鸦号停在最外汊的芦苇影里。夜雾像一张没揉开的纸,湿了我的睫毛。

    我们在水边蹲了半个时辰,直到一只黑影划开水面,船首的木雕是一只张嘴的白鸦,

    眼窝空空。我跳上去时,船板“吱呀”叫了一声,我伸手按住木缝,探了探:没货,空的。

    空船北去,谁在装货?“仓口。”我说,“不在船上,在仓里。

    ”周栖皱眉:“你怎么知道?”“白鸦号船舱底有一个小木栓,系绳子的孔有盐花新痕,

    说明刚卸过盐。可盐票显示今夜无货,说明单子开的假。这船来装人,不装盐。

    ”“装什么人?”“自家的。”我在船舱角落找到一只破布包,

    里面是些旧衣裳和一块油腻腻的布:“合号布。”我用指甲刮下一点暗油,在灯下晃,

    油里浮出一条细细的水纹,“这叫‘水脉纹’,盐票上也有。侯府盐场给每艘货船定的纹,

    不许伪造。可这块布上的水脉纹和他们票上的不一样。”“这说明什么?

    ”“说明有人连他们的票都不想走了。”我把布包起来,“想走别的路。”回衙门时,

    知府笑着等我,像等一个未归的女儿。他问:“查得如何?”“查到一艘空船。

    ”我把账本拍在案上,“还有你的指纹。”他像没听见一样,端了杯茶:“第二天,

    你打算去哪儿?”“库房。”我说。“行。”他把茶盏放下,茶盏盖轻轻一响,

    “但你得带上我的人。”“你的谁?”“侯府的外院总管,姓冷,做事很冷。

    ”他冲我笑,“苏砚,我很期待你三天后的矿场风景。”库房里米袋整齐,白得像刚下的霜。

    冷总管站在门口,眼睛像两颗黑石子。我拿起一把稻米,往掌心一捏,米粒碎得很顺口。

    “掺了新米。”我说。冷总管含笑:“不是好事?”“好事。”我说,

    “混进去的却是石粉。只要磨得极细,颜色跟新米差不多。石粉不会坏肚子,但会伤胃。

    最伤的是心。”我把手掌一摊,米雪里有一粒硬得离谱的东西,细看,是碎银,“压秤银,

    还在米里玩。”冷总管拍拍手:“苏小官好眼力。”“好手段。”我抬眼,

    “你们不知道今岁北地疫疾未平,盐价上浮,才敢这么玩?

    ”冷总管笑容不变:“苏小官懂市道。”“我更懂死人的市道。

    ”我把密札从衣襟里抽出来,蜡封破了一角,露出“赈”字的半边锋,“我带来的不是虎符,

    是户部尚书的手札。他让我父查盐,我父死了,我接他手。”我把札压在桌上,指尖压到疼,

    “你们把盐做成雪,把雪卖成银,把银填到侯府的池子里。

    ”冷总管笑意浅了一寸:“你有证据?”“现在没有。”我扯下一角札封,

    露出那枚干枯的印泥,“但我会有。你们先别急着烧库房,烧太早了会漏风。”他真的笑了,

    笑容里第一次有温度:“难得。”“难得什么?”“难得你还以为我们会自己动手。

    ”他抬手打了个响指,屋顶一边的天窗“啪”地合上了,暗里涌出三四个黑影。

    有人丢了一个火折子,火光在空中划出一个软弧,像一条红鱼,落在最靠里一捆米袋上。

    火不大,一点就灭。因为米里有石粉。但墙里的油却“噗”的一声点燃了,

    沿着木缝往上爬,像一条条无声的蛇。一瞬间,烟贴着天花板铺开。我不看火。

    我看冷总管的鞋尖。他的鞋尖没有动,说明他知道这火烧不到门口——门框刷过盐水,

    会阻火。“你想烧我。”我说。“我想烧的是账。”他温温地笑,“你拿了本假的走了,

    真的在墙里。”周栖从外面闯进来,一把扯我往门外带。火隙中我瞥见一条暗缝,

    黑得像吞刀的口。我把手里的密札一塞,塞进了那道缝。“你做什么?”周栖吼。

    “藏命。”我说。仓火烧了一整夜,烧出一片黑灰。次日清晨,城里米价疯涨,

    一半的铺子不开门。我的名字也被送上了市井茶盏,大家说:“女书吏点了库房的火。

    ”知府派人来传我,说要问话。我去。他坐得很直,像根拿来比较的尺。他说:“苏砚,

    你烧了官库,该斩。”“那你现在就斩。”我说,“只是斩前先把这张纸看完。

    ”“什么纸?”“签名纸。”我摊开一张薄薄的簿页,上面有三十来个名字,

    都是城里铺面掌柜的,“这是昨夜来衙门自首的名单,说他们从侯府拿了盐票,

    但票上的水脉纹被换过。”知府把纸抽过去,看了两眼:“谁带他们来的?”“我。

    ”我说,“我告诉他们,只要自首,三天内免罚,三天后就不管了。”“你谁给的权?

    ”“你!”他抬头。“你给了我三天。”我笑,“你自己说的。”知府看了我很久,

    突然笑了起来,笑声里有点累,有点怯,又有点兴奋:“好。第三天,看你如何收场。

    ”第二天过午,城里流言又起一波,说周捕头是侯府的人,是他丢的火。我找他。

    他在桥下洗刀,河水洗过刀背,像洗过一条长鳞。他问:“你信不信?”“我信你丢过火。

    ”我坐在他对面,“但不是丢在库房。”“那丢在哪儿?”“丢在你心上。”我盯着水,

    “你母亲吃了石粉米,你手里的刀早就热了。”他没说话。“帮我做一件事。”我说,

    “今晚不要巡河,去侯府东厢外站一夜。”“看什么?”“看他们搬什么。

    ”“为什么是东厢?”“因为侯府的老槐树被锯过一截。”我说,“昨夜火起时,

    东风大,老槐树遮风,那里最安全。搬账要走近路,近路在东厢。”他点头,

    起身前低声问:“苏砚,你手里的虎符,真是假的?”“真的。”我说完自己先笑了,

    “但只有半枚。”夜里,我去钱庄暗格拿那本真账——冷总管以为烧了,它却藏在墙缝里。

    灰烬抹在我的手背上,像一层薄薄的盔甲。我把账翻到六月,那里有一串奇怪的数字。

    我用指节敲了一下,纸背发硬。把纸揭开,里面夹了一枚碎玉,碎玉上刻着两道细线,

    像河道。我把玉贴在半枚虎符的齿边,咬合了一下,“咔哒”一声,

    像某个极细的机关被扣住,可符仍旧只有半枚。“半枚凑不上。”我喃喃。“用不着凑。

    ”身后有人轻声说。我握紧袖里的袖箭,没有回头:“冷总管?”“不是冷。

    ”他笑了一下,笑声里有书卷的清松,“是我。”我转头,看见的是云青,

    一直在衙门外写状纸的那个书生。他穿得总是打补丁的青布褂子,眼睛干净得像一块玻璃。

    “你在侯府?”我问。“我在你这边。”他说,“但我也在侯府。”“什么意思?

    ”“我在侯府抄书,替他们抄账。”他坦然地说,“我早看出来不对,

    只是不知道该交给谁。现在知道了。”“你凭什么信我?

    ”他笑了笑:“你把那张密札塞进墙缝那一刻我就信了。你不是来讨功名的,

    你是来求一个死人活回来的。”“我父已经死了。”“活在事成之后的名字里。

    ”云青说,“名字也能活。”我盯住他:“你能给我什么?”“第二枚。

    ”他从怀里掏出半枚虎符。我没接,“不是送,是借。”他说,“我借给你一夜,

    明晚之前要还我。”“你要它做什么?”“我要活着。”他眼神忽然沉下来,

    “侯府要杀我灭口。你若成,侯府倒;你若不成,我死在路上。你说,我该把符借给谁?

    ”风吹过灰墙,灰尘像退色的纸屑,从我们之间走开又落下。我伸手把那半枚接过来,

    凑在我的半枚上,“咔”的一声,这回是真正的扣住了。虎符完整的瞬间,

    整个纸世忽然亮了一下——那不是幻觉,是灯火打在金属暗纹上,

    反射出一种像鱼背油的暗光。符背刻着四个小字:“北营三千”。我闭了闭眼。

    “北营在城北驻扎,金令不至,不出营。”我低声,“现在令到了。”“你敢用?

    ”云青问。“敢。”我说,“但用之前,要让全城看见。”第三天一大早,

    我在城门口的布告栏上贴了一张纸,纸上只有两行字:“三日内自首者免罪。午后巳时,

    在北市当众点验盐票。——临时承查官:苏砚。”这一行字像把刀架在城的喉咙,

    街上吵起来,茶摊一碗碗茶被忘在桌上变凉。午后巳时,北市人挤成了一块密不透风的布。

    我站在高台上,台下摆着一只大木盆,盆里装的是清水。我把盐票投进去,再取起来,

    票面上的“水脉纹”在水里浮了一下,像一条蛇吐信。“这是正纹。”我举给所有人,

    “这是假纹。”我又投一张,水上什么都不动。有人在台下喊:“我们拿的是侯府的票!

    ”我应声:“侯府票有两种,一种用于赈,一种用于私。赈票在户部备案,

    水纹有底;私票只有侯府有,水纹改过。你们知道自己拿的是哪一种,不知道的,

    来我这盆里问。”人潮沸起来。

    有人直冲上台把一叠票甩在我面前:“我拿的票救了我一家命,你说它是假的,

    就是要我去坐牢?”“我说它是假的,就是让给你开票的人坐牢。”我把他的票放进盆里,

    水上一动不动,“你若自首,我替你作证。若不自首,明日起,谁用假票,谁坐牢。

    ”他盯我很久,跪下了:“我自首。”第一跪之后,很快有第二跪、第三跪。

    高台前跪了一溜,我的膝盖也跟着疼。有人擦着眼泪,有人骂骂咧咧,有人沉默。

    我听着那些沉默,像听雨从房檐落下的声音,听到一半忽然停了。因为有人把刀**了。

    冷总管从人群里走上来,刀放在台板上,“铛”地轻响:“苏临时承查官,你很会演。

    ”“你也不差。”我说。他笑着拔刀,刀尖抵在木盆边,水里布票一散,像死掉的小鱼。

    “可惜了,”他低声,“你忘了问一件事——谁给你搭的这个台?”我心口微紧。

    他手里那枚令箭不是侯府常用的,是知府的。冷总管抬手,知府的随从们从人潮两边涌上台,

    把我和周栖、云青围在中间。“你们玩得很好。”冷总管笑,“现在,该收场了。

    ”“收场就收场。”我握着完整的虎符,第一次把它举到所有人眼前。

    阳光在符背上划了一道淡金,“北营三千,听令。”城北忽然响起一阵低沉的鼓,

    像大雨初起压在山背。盔甲擦撞的声音远近相闻。人群静了一瞬,

    随后像潮水一样向两侧分开。北营的兵从街巷里出来,铁甲上泥点未干,

    眼神冷得像刚磨开的刀。我把虎符往前一送,符背贴上主将的令箭,令箭凹槽严丝合缝。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
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