咬断绳索
  • 类别:短篇 状态:已完结 主角:李晨小李 更新时间:2025-11-21 14:42

《咬断绳索》这是出去玩回来的小脏狗的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,小说情节很生动!主角是李晨小李,讲述了:男朋友小伟分手时,说得直白:“晨,你太拼了,但拼成这样,值吗?每天回家倒头就睡,……

最新章节(咬断绳索精选章节)

全部目录
  • 上海的秋天总是带着一股潮湿的凉意,仿佛这座城市永不满足于晴朗,

    总要用灰蒙蒙的天空提醒每个人,生活本就不是童话。27岁的李晨,

    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被闹钟从狭窄的出租屋里拽醒。那间不到20平米的单间,

    位于闵行区一个老旧小区,租金每月两千五,

    却挤满了他的全部世界:一张单人床、一张破旧的书桌、一个塞满泡面碗的厨房角。

    窗外是永不停歇的施工噪音,水泥灰尘像幽灵般渗进每个缝隙。李晨揉着惺忪的睡眼,

    快速洗漱,抓起昨晚热好的煎饼果子就出门。地铁一号线高峰期,人群如潮水般涌来,

    他被挤在车厢中央,手里握着手机,屏幕上滚动着昨晚的加班邮件。“李晨,

    明天早会的PPT再优化一下,数据图表要更直观。”发件人是总监王姐,

    语气一如既往的命令式,没有多余的客套。李晨叹了口气,回了个“好的,王姐”,

    然后把手机塞进兜里,闭眼假寐。八点整,

    他准时踏进位于陆家嘴的广告公司——一家中型**商,叫“创意潮”,表面风光,

    内里却像一台老旧的绞肉机。工位在三楼的角落,面对着灰白的墙壁,

    桌上堆满文件和咖啡渍斑斑的杯子。同事们陆陆续续进来,有人打着哈欠,

    有人低声抱怨昨晚的KTV。小李——这是大家对他的昵称,不是因为亲切,

    而是因为他总像一匹老实的拉车马,默默扛起团队的烂摊子。“早啊,小李!

    ”隔壁的销售小王拍拍他的肩,递过来一杯豆浆,“昨晚又加到几点?看你眼圈黑得像熊猫。

    ”李晨接过豆浆,勉强笑了笑:“十二点吧。王姐的提案,客户改了三次。

    ”小王摇头:“牛马啊你。咱们这公司,销售吃肉,创意喝汤。你呢?天天改PPT,

    奖金还被‘共享’了。上个月那笔大单,你的idea贡献最大,结果呢?王姐领了KPI,

    你分了个安慰奖。”李晨没接话,低头打开电脑。邮件箱里又多了五封:两封是客户反馈,

    一封是财务催发票,三封是王姐的待办清单。他的工作是文案助理,名义上负责创意输出,

    实际上是万金油——从脑暴idea到数据整理,从PPT美化到会议纪要,全包。

    入职三年,他从实习生爬到助理,工资八千五,扣掉五险一金和房租,剩不下多少。

    男朋友小伟分手时,说得直白:“晨,你太拼了,但拼成这样,值吗?每天回家倒头就睡,

    我们连周末约会都挤不出时间。”值吗?李晨问过自己无数次。大学时,

    他是设计系的尖子生,毕业设计拿了校奖,梦想进大厂做产品设计师。

    可现实像一盆冷水:应聘失败、面试被刷、offer少得可怜。最终,

    他选择了“创意潮”,因为离家近,稳定。三年过去,他从“潜力股”变成了“老黄牛”。

    加班是常态,摸鱼是奢侈,升职?王姐说过:“小李,你再努努力,年底考虑助理总监。

    ”但年底总有借口:预算紧、团队调整、KPI考核。那天中午,

    食堂的饭菜一如既往地寡淡:一份宫保鸡丁、一碗米饭。李晨边吃边刷朋友圈。

    老张的动态跳了出来——大学室友,当年和他一起熬夜赶作业的哥们。老张以前也在这行,

    文案助理,工资和李晨差不多。可现在,他的头像换成了阳光沙滩,

    配文:“自由设计师第一年,接单破十万。感谢那些不眠夜的积累。

    ”下面是照片:一间海景工作室,电脑屏上开着Figma界面,

    旁边堆满设计书籍:《设计心理学》《Python从入门到实战》。李晨的心一沉。

    点开评论,有人问:“张哥,怎么转的?教教新人。”老张回:“学技能啊。

    去年开始自学UI和前端,报了B站的课。职场不是拉车,是升级。别等公司赏饭,

    得自己抢。”李晨嚼着鸡丁,脑海中浮现小时候爷爷的农家院:一匹老马,拉着磨盘,

    日复一日,转圈圈到毛发斑白。爷爷说:“马啊,就得拉车。但聪明马,会找机会咬断绳子。

    ”他笑了笑,自嘲:我这匹马,拉了三年,还没咬断绳子的念头。下午的会议室,烟雾缭绕。

    王姐站在投影前,声音尖利:“这个方案,太土了!客户要创新,小李,你的文案呢?

    数据支持呢?”李晨站起来,递上打印稿:“王姐,我加了用户调研,转化率预计15%。

    ”王姐扫了一眼,皱眉:“15%?太保守。重做,今晚十二点前发我。”会议散了,

    同事们鱼贯而出,有人同情地拍拍他:“小李,加油。王姐心情不好,客户压单子。

    ”李晨回到工位,盯着空白的Word文档。手指悬在键盘上,却敲不出字。窗外,

    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灯火初上,黄浦江如一条金带蜿蜒。他忽然关掉电脑,抓起背包:“小王,

    我先走了。身体不舒服。”小王愣了:“哎?王姐知道吗?”“发邮件了。”李晨撒了个谎,

    电梯下到一楼,夜风扑面。他没回家,直奔附近的星巴克。点了杯美式,找了个角落坐下,

    打开笔记本——不是工作用的,是大学时买的Moleskine,

    里面夹满未完成的草图和idea。翻开第一页:一幅手绘的APP界面,

    灵感来自地铁里的孤独人群。三年了,这本子没动过。今晚,他没加班。凌晨两点,

    星巴克打烊,他才拖着步子回家。躺在床上,盯着天花板的裂缝,李晨第一次认真想:职场,

    拉车的意义是什么?不是永世磨道,而是有一天,停下来,磨刀。第二天,李晨醒来时,

    已是中午。手机震动不停:王姐的语音,“小李,你昨晚方案呢?客户明天要!

    ”还有小王的微信:“哥们,王姐发火了,说你摸鱼。”李晨揉揉眼睛,回了个“抱歉,

    王姐,我昨晚拉肚子。马上做。”然后,他没急着起床,而是打开电脑,

    搜索“职场能力提升”。屏幕上,

    畜变身职场高手”、B站的“零基础学UI设计”、Coursera的“数据分析入门”。

    李晨的心跳加速,像个偷懒的学生忽然发现考试秘籍。

    他点开第一篇:《为什么加班杀不死社畜,技能才是王道》。作者是个30岁的自由职业者,

   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:从广告狗到产品经理,靠自学Python和Figma,薪水翻三倍。

    “职场如战场,”作者写道,“勤奋是子弹,技能是枪。没枪,你再勤奋,也只是靶子。

    ”李晨读着读着,喉头一紧。下午,他请了半天假——第一次用“身体不适”当借口。

    王姐没批,但也没拦:“行吧,小心点。方案必须今晚出。”他直奔图书馆,

    :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、《Python编程:从入门到实践》、《用户体验要素》。

    回到出租屋,窗帘拉上,他泡了杯咖啡,开始啃。第一本书,讲时间管理。李晨以前的日子,

    像无头苍蝇:邮件堆积、任务杂乱。他试着列清单:今天目标——读50页,

    学ExcelPivotTable。结果,读到“主动式vs反应式”,

    他醍醐灌顶。以前,他总反应王姐的命令,现在,该主动出击。晚上八点,他发方案给王姐。

    不是昨晚的半成品,而是优化版:加了数据可视化图表,用新学的工具做的。九点,

    王姐回:“嗯,不错。明天会议用。”李晨松了口气,但没睡。他打开B站,

    搜“Excel数据分析教程”。视频里,讲师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

    声音温和:“PivotTable不是魔法,是杠杆。拉对了,就能撬动大山。

    ”接下来的日子,李晨开始了双重生活。白天,

章节在线阅读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
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