筑梦与心途
  • 类别:短篇 状态:已完结 主角:陆则沈砚 更新时间:2025-11-22 19:24

这本小说筑梦与心途题材新颖,不俗套,小说主角是陆则沈砚,爱吃浇汁白菜的尤舟大大文笔很好,精彩内容推荐眼神锐利得像在解剖图纸。是陆则,甲方特聘的结构工程师,业内出了名的“数据控”,传闻他经手的项目,连一颗螺丝钉的承重都要精……

最新章节(筑梦与心途精选章节)

全部目录
  • 第一章初遇:图纸上的水火2021年秋,海城老城区改造项目启动会的会议室里,

    空气里飘着**和打印纸的味道。沈砚抱着一摞建筑设计图,站在投影幕布前,

    指尖划过图纸上老巷的轮廓——青石板路、雕花窗棂,还有他特意保留的百年老槐树,

    笔尖在图上标注的“人文温度区”几个字,透着他骨子里的理想主义。“沈设计师,

    ”会议桌末端传来一个冷冽的声音,打断了他的讲解,“你这版设计里,

    老槐树的位置距离新建楼体不足三米,地基开挖时极易导致根系受损,结构安全风险过高。

    ”沈砚循声望去。男人坐在阴影里,穿着深灰色衬衫,袖口挽到小臂,露出腕骨上一道浅疤。

    他面前摊着本结构计算手册,指尖夹着支钢笔,笔尖停在一组数据上,

    眼神锐利得像在解剖图纸。是陆则,甲方特聘的结构工程师,业内出了名的“数据控”,

    传闻他经手的项目,连一颗螺丝钉的承重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。“陆工,

    ”沈砚压下心里的不快,指着图纸上的加固方案,“我做了根系保护设计,用钢板桩隔离,

    同时采用微型桩加固地基,能把风险控制在规范范围内。这棵树是老城区的地标,

    很多居民都……”“规范范围内不代表零风险。”陆则抬眼,目光和沈砚撞上,

    没有丝毫退让,“沈设计师,建筑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怀旧的。

    如果因为一棵老树导致楼体沉降,你所谓的‘人文温度’,就是对住户的不负责任。

    ”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。甲方代表尴尬地搓着手,项目负责人赶紧打圆场:“两位别激动,

    咱们再商量商量……”沈砚攥紧了手里的图纸,指节泛白。他不是不懂结构安全,

    只是这棵老槐树承载着太多回忆——他小时候在树下听老人讲故事,后来做毕业设计时,

    还特意画过它。可陆则的话像一盆冷水,浇灭了他的满腔热忱,只剩下冰冷的现实。散会后,

    沈砚留在会议室整理图纸,陆则走过来,把一本结构手册放在他面前。

    “这是我之前做的古树保护结构方案,你可以参考。”他的声音比会议上温和了些,

    指尖在手册某一页点了点,“这里的微型桩间距可以调整,配合注浆加固,既能保护根系,

    又能保证地基稳定。”沈砚愣了一下,翻开手册。页面上有密密麻麻的批注,

    红色笔迹标注着关键数据,还有几处用铅笔勾勒的草图,和他的设计理念意外契合。

    “你……”他抬头看向陆则,想问他为什么刚才不直接提方案,却看到陆则已经转身离开,

    背影挺拔,没再多说一个字。那天晚上,沈砚在办公室熬夜改图。窗外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,

    他翻开陆则的手册,看着那些细致的批注,心里忽然有点复杂。

    他原以为陆则是个只讲数据、没有温度的人,却没想到他早就考虑到了古树保护的问题,

    只是用了更严谨的方式表达。凌晨两点,沈砚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起身去茶水间泡咖啡。

    刚走到门口,就看到茶水间的灯亮着——陆则站在窗边,手里拿着杯热牛奶,

    目光落在楼下的老巷方向。听到脚步声,他回头看了眼沈砚,

    递过一杯牛奶:“咖啡喝多了伤胃,这个温的。”沈砚接过牛奶,指尖碰到杯壁,暖得发烫。

    “谢谢。”他低头喝了口,奶香混着淡淡的甜味,驱散了些许疲惫,“你怎么还没走?

    ”“改完结构计算书再走。”陆则看向他手里的图纸,“老槐树的方案,想好了吗?

    ”“想好了,参考你的建议,调整了微型桩的间距。”沈砚把图纸递给他,“你帮我看看,

    还有没有问题?”陆则接过图纸,认真地看了起来。他的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柔和了些,

    睫毛很长,垂下来时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。“这里的注浆压力可以再调低0.2MPa,

    减少对根系的冲击。”他用钢笔在图纸上圈出一处,“另外,建议在树周围设置沉降观测点,

    每周监测一次。”沈砚点头记下,心里忽然觉得,陆则的严谨不是冷漠,而是对项目的负责,

    对人的尊重。他看着陆则专注的样子,忽然想起刚才在会议室里的争执,

    忍不住笑了:“陆工,你白天在会上,能不能别那么直接?差点把我噎死。”陆则抬眼,

    嘴角勾了勾,是很淡的笑意,却像破冰的阳光:“有问题就要指出来,绕圈子浪费时间。

    不过,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下次我会注意方式。”那天晚上,两人在茶水间聊了很久。

    沈砚知道了陆则大学学的是结构工程,毕业后在国外做了五年桥梁设计,

    去年才回国;陆则也知道了沈砚从小在老城区长大,做这个项目,是想留住自己的童年记忆。

    他们聊图纸,聊老巷,聊各自的职业理想,直到窗外泛起鱼肚白,

    才各自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。沈砚改完图纸时,天边已经亮了。他看着图纸上老槐树的位置,

    旁边标注着陆则建议的结构参数,心里忽然有种莫名的感觉——好像这张图纸,

    不再只是他一个人的理想,还多了一份来自另一个人的温度。他拿出手机,

    给陆则发了条消息:“陆工,图纸改好了,谢了。改天请你吃饭。”没过多久,

    陆则回复了两个字:“好。”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小的句号,像他的人一样,

    严谨又带着点可爱。沈砚看着那条消息,忍不住笑了。他知道,这个老城区改造项目,

    或许会比他想象中更有挑战,但也可能,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温暖。

    第二章磨合:工地上的并肩老城区改造项目正式动工后,沈砚和陆则几乎每天都要去现场。

    沈砚负责跟进建筑外观和细节还原,陆则负责监督结构施工,两人经常在工地上碰面,

    有时是在老槐树下讨论保护方案,有时是在临时板房里核对图纸,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。

    十月的海城,秋老虎还没过去,工地上闷热得像个蒸笼。沈砚戴着安全帽,

    蹲在地上查看青石板的铺设情况,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流,浸湿了后背的衬衫。他起身擦汗时,

    看到陆则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两瓶冰水,递给他一瓶。“刚从监理那边过来,

    他们说青石板的平整度差了2毫米。”陆则拧开自己的水瓶,喝了一口,

    “你看看要不要调整?”沈砚接过冰水,灌了一大口,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下去,

    舒服得叹了口气。“2毫米……”他皱了皱眉,“虽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,

    但老城区的青石板讲究‘严丝合缝’,还是调一下吧,不然影响整体效果。”陆则点点头,

    拿出手机给施工队队长打电话,语气依旧严谨,却比之前多了几分耐心:“王队,

    青石板的平整度再校准一下,差2毫米,沈设计师要求调整,辛苦你们了。”挂了电话,

    沈砚看着他,忍不住调侃:“陆工,你现在说话越来越有‘人文温度’了啊。

    ”陆则看了他一眼,嘴角微扬:“跟你学的。”那天下午,两人在工地上待了整整四个小时,

    直到夕阳西下,才准备离开。沈砚收拾东西时,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旁边的泥水里。

    他惊呼一声,赶紧捞起来,手机屏幕已经黑了,怎么按都没反应。“别急。”陆则走过来,

    接过手机,从口袋里掏出纸巾,小心翼翼地擦掉上面的泥水,“我车里有吹风机,先吹一下,

    看看能不能用。”陆则的车停在工地门口,是一辆黑色的SUV,内饰简洁,

    副驾驶座上放着一个帆布包,里面装着结构手册和一把折叠伞。他拿出吹风机,调到低温档,

    耐心地对着手机缝隙吹。沈砚坐在旁边,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

    心里忽然有点发烫——陆则的手指很长,动作很轻,像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物品,

    而不是一部普通的手机。“应该能开机了,你试试。”陆则把手机递给沈砚。沈砚接过,

    按了开机键,屏幕果然亮了起来。“太好了!”他松了口气,抬头对陆则笑,“谢谢你啊,

    陆工,要是手机坏了,我里面的现场照片就全没了。”“没事。”陆则把吹风机收起来,

    发动车子,“你家在哪?我送你回去。”车子在夜色里行驶,窗外的路灯一盏盏向后退。

    沈砚看着陆则握着方向盘的手,想起第一次在会议室里见到他时的场景,忍不住问:“陆工,

    你为什么会做结构工程啊?感觉这个专业又枯燥又累。”陆则沉默了几秒,

    才开口:“我爷爷是老工程师,以前在工地上做施工,有一次因为脚手架结构不稳,

    摔下来了,腿留下了后遗症。”他的声音很轻,带着点回忆的味道,“我小时候,

    他总跟我说,结构是建筑的骨头,骨头不结实,房子就会塌。所以我高考时,

    就报了结构工程,想把每一个结构都做扎实,不让别人再出事。”沈砚愣住了,

    心里忽然有点酸。他一直以为陆则是因为喜欢才做这行,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。

    “对不起,我不该问这个。”“没事。”陆则笑了笑,“都过去了。现在做这个,

    也挺喜欢的,看着自己设计的结构撑起一栋栋建筑,挺有成就感的。”车子到了沈砚家楼下。

    沈砚解开安全带,准备下车时,忽然想起之前说要请陆则吃饭的事。“陆工,

    明天晚上有空吗?我请你吃饭,就当谢谢你帮我修手机,还有之前的方案建议。

    ”陆则看了他一眼,点头:“好,地方你定。”第二天晚上,

    沈砚选了一家老城区的私房菜馆,主打海城本地菜。菜馆在一条巷子里,门口挂着红灯笼,

    里面摆着几张木质桌子,很有烟火气。沈砚提前到了,点了几个招牌菜,

    都是陆则可能喜欢的清淡口味——他记得陆则上次在工地喝的是温水,

    应该不爱吃太辣太油的。陆则到的时候,菜刚上齐。他脱下外套,里面是件白色的衬衫,

    比平时在工地上的样子多了几分清爽。“这家店环境不错。”他坐下,看着桌上的菜,

    “你怎么知道我爱吃这些?”“猜的。”沈砚有点不好意思,“上次在工地看你喝温水,

    觉得你可能不爱吃重口的。”陆则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:“你观察得还挺仔细。

    ”吃饭的时候,两人聊起了项目之外的事。沈砚说他喜欢摄影,

    周末会去老城区拍照片;陆则说他喜欢爬山,有空的时候会去周边的山里徒步。

    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的爱好,比如都喜欢看老电影,都爱喝手冲咖啡,

    甚至连喜欢的咖啡豆子都是同一款——哥伦比亚的苏普雷莫。“没想到我们这么多共同点。

    ”沈砚喝了口咖啡,笑着说,“早知道这样,当初在会议室就不该跟你吵。”“不吵一架,

    怎么知道彼此的想法?”陆则看着他,眼神里带着点温柔,“其实你第一次讲方案时,

    我就觉得你的设计很有想法,只是太理想化了,需要一点现实的打磨。”沈砚心里一暖,

    低头看着杯里的咖啡,忽然觉得,和陆则相处的这些日子,就像这杯手冲咖啡,

    一开始有点苦,慢慢品,就能尝到里面的醇香。吃完饭,陆则送沈砚回家。到楼下时,

    沈砚下车前,陆则忽然叫住他:“沈砚,下周周末有空吗?我知道一个地方,

    很适合拍老建筑,带你去?”沈砚愣了一下,随即笑着点头:“好啊,求之不得。

    ”看着陆则的车消失在夜色里,沈砚摸了摸自己的胸口,心跳得有点快。他知道,

    自己对陆则的感觉,已经不止是工作伙伴那么简单了。

    第三章危机:谣言与信任项目进行到一半时,意外发生了。有媒体报道,

    老城区改造项目存在“偷工减料”问题,还附上了几张现场照片——照片里,

    工人们正在铺设的钢筋比设计图纸上细了一圈,旁边还有一堆废弃的建材。消息一出,

手机上阅读

请扫二维码
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