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收过后,下河村的粮仓堆满了紫皮马铃薯,村里人再也不用饿着肚子入睡。田豆豆站在田埂上,望着已经翻整的土地,心里盘算着新的计划。
“后娘,咱们接下来种啥?”大宝蹲在旁边,手里捏着一把土,学着田豆豆的样子搓了搓。
“种点不一样的。”田豆豆笑了笑,从怀里掏出一小包种子,“这是孙大夫从县里带回来的,叫‘番麦’。”
“番麦?”二妞凑过来,好奇地扒拉她的手,“是麦子吗?”
“差不多,但比麦子耐旱,长得也快。”田豆豆摊开手掌,露出几粒金黄色的种子。这是玉米,明代刚刚传入中国的作物,在北方旱地也能生长。
“能比**蛋还好吃吗?”三娃舔了舔嘴唇,眼睛亮晶晶的。
“等种出来,我给你烤着吃,又香又甜。”田豆豆揉了揉他的脑袋。
玉米的种植比马铃薯更简单,但田豆豆并不满足于此。她翻遍了《齐民要术》的残本,又去孙大夫那里借了几本医书,想找找还有什么适合旱地种植的作物。
“丫头,你对种地倒是上心。”孙大夫捋着胡子,从药柜底下抽出一本泛黄的册子,“这本《救荒本草》,记载了不少能吃的野菜野果,有些还能入药。”
田豆豆眼睛一亮,赶紧接过来翻看。果然,里面记载了许多耐旱耐贫瘠的植物,比如**荞麦**、**高粱**,甚至还有**南瓜**——虽然明代南瓜刚传入不久,但已经有零星种植。
“孙爷爷,您见过南瓜吗?”她指着书上的插图问。
“见过,前些年有商队从南边带来过种子,说是‘金瓜’,但咱们这儿种的人少。”孙大夫眯起眼睛回忆,“不过,这东西耐旱,藤蔓能爬满荒地,结的瓜能存很久。”
田豆豆心里一动——南瓜不仅高产,而且藤蔓可以覆盖土地,减少水分蒸发,简直是旱地的救星!
“您能帮我找点种子吗?”
孙大夫笑了:“你这丫头,种完**蛋种番麦,现在又要种金瓜,真要把咱们村的地全折腾一遍?”
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。”田豆豆眨眨眼,“再说了,万一明年又旱,多几种粮食,总比饿肚子强。”
孙大夫点点头,从药箱底层摸出一个小布包:“我这儿还剩几粒,你拿去试试。”
玉米播种后,田豆豆又开垦了一块荒地,种下了南瓜。村里人见她忙得热火朝天,纷纷跑来围观。
“李家媳妇,你这又折腾啥呢?”隔壁的王婶蹲在地头,好奇地看着她挖坑埋种。
“种金瓜,秋天能结大果子,煮汤炖菜都行。”田豆豆擦了擦汗,笑着解释。
“这玩意儿能比得上咱们的萝卜白菜?”王婶撇撇嘴,显然不太信。
“试试呗,反正地闲着也是闲着。”田豆豆也不争辩,继续低头忙活。
几天后,玉米苗破土而出,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,长势喜人。南瓜藤也慢慢爬出地面,藤蔓沿着田垄蔓延,像一条条蜿蜒的绿蛇。
大宝带着二妞和三娃每天都要跑来看,三娃甚至蹲在地头数叶子,嘴里念叨着:“快点长,快点长,后娘说要烤着吃……”
田豆豆看着他们,心里暖暖的。这些孩子,从最初的敌意,到现在满眼期待,她的努力没有白费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
一天清晨,田豆豆刚起床,就听见院子里传来争吵声。她推门一看,张氏正叉着腰,对着几个陌生人大声呵斥。
“你们凭什么动我家的地?!”
“里正大人说了,今年要重新分地,按丁口算!”一个穿着皂隶衣服的男人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里的册子,“你们家男丁少,地自然要收回去一些。”
田豆豆心头一紧——她辛辛苦苦开垦的荒地,难道要被收走?
她快步走过去,问道:“这位差爷,我们家的地不是已经登记在册了吗?怎么突然要收回?”
那皂隶瞥了她一眼,冷笑:“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?朝廷新令,荒地归公,重新分配!”
田豆豆攥紧了拳头,心里飞快盘算着对策。就在这时,里正王守财匆匆赶来,赔着笑脸道:“差爷,这事儿咱们再商量商量,李家这地可是种出了**蛋,救了全村人的命啊!”
“救谁的命我不管,朝廷的规矩不能坏!”皂隶态度强硬。
田豆豆深吸一口气,突然开口:“差爷,这地里的番麦和金瓜,都是稀罕物,若是种成了,县太爷肯定有赏。您要是现在收走,万一耽误了收成……”
她故意没说完,但那皂隶的眼神明显变了。
“番麦?金瓜?”他狐疑地看向田垄,“真的能种成?”
“当然!”田豆豆趁机加码,“差爷若不信,可以等秋收后再看,若是丰收,功劳算您的!”
那皂隶摸了摸下巴,似乎在权衡利弊。最终,他哼了一声:“行,那就再给你们两个月,若是没结果,别怪我不讲情面!”
说完,他带着人扬长而去。
张氏松了口气,转头瞪了田豆豆一眼:“就你多事!”
田豆豆没说话,只是默默走回地里,蹲下身轻轻摸了摸玉米苗的叶子。
“后娘,咱们的地保住了吗?”大宝小声问。
“暂时保住了。”田豆豆抬头,冲他笑了笑,“所以,咱们得加把劲,让这些庄稼长得好好的,让谁都没理由收走!”
大宝用力点头,二妞和三娃也凑过来,四个人的手叠在一起。
“加油!”
两个月后,玉米抽穗,南瓜开花,田豆豆的地里一片生机勃勃。
村里人从一开始的怀疑,到现在纷纷跑来取经。田豆豆也不藏私,把种植技巧一一传授,甚至还带着孩子们在田边搭了个简易的“农学角”,用木炭在木板上画图讲解。
“玉米要间苗,太密了长不好。”
“南瓜藤要压蔓,这样结的瓜更大。”
“土豆和玉米轮作,地不会累……”
孙大夫也常来凑热闹,偶尔还补充几句药用价值,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,甚至有人开始叫她“田先生”。
秋收那天,田豆豆的玉米棒子沉甸甸的,南瓜金黄滚圆,堆满了院子。里正带着县衙的人来验收,那皂隶看着满地的收成,目瞪口呆。
“这……这都是你种的?”
田豆豆笑着点头:“差爷,现在这地,还能收走吗?”
那皂隶干笑两声,没敢接话。
当晚,下河村再次燃起篝火,烤玉米的香气飘满全村,孩子们捧着南瓜粥,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田豆豆坐在火堆旁,看着欢闹的人群,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。
她知道,她的路还很长——土豆、玉米、南瓜只是开始,未来还会有更多作物,更多可能。
而她,一定会让这片土地,变得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