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对称应答第1章

小说:非对称应答 作者:姜元宝 更新时间:2025-10-03

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,慷慨地洒在大学校园的公共休息区内,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金边。

林曦就坐在这片光晕的中心,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拿铁,嘴角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,倾听身边的朋友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周末的派对计划。

她的笑容明亮而具有感染力,偶尔插上一两句俏皮话,总能引得大家发笑。

栗色的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头,穿着简约而富有朝气的奶白色针织衫和牛仔裤,整个人像是吸收了周围所有的光线,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小圈子的焦点。

“曦曦,你那天那条裙子简直绝了,这次一定要再穿哦!”室友李薇亲昵地撞了下她的肩膀。

“好啊,”林曦笑着点头,抿了一口咖啡,温热的液体滑入喉咙,却似乎没能完全驱散一丝若有若无的疲惫。

她的目光不着痕迹地扫过窗外,看着楼下步履匆匆、形单影只的学生们,有那么一瞬间的出神。

维持这种“阳光”和“受欢迎”的形象,对她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,但有时,也像需要刻意维持的深呼吸。

她记得每个人的喜好,善于调解微妙的氛围,是朋友们可靠的倾诉对象。

但很少有人会问,林曦,你真正想做什么呢?或许他们觉得,像她这样的女孩,理应无忧无虑,永远被欢声笑语包围。

心底某个角落,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闷偶尔会探出头,像是阳光下唯一一小片不起眼的阴影。

那是源于家庭过高的期望?还是对自己这种“完美伪装”的一丝厌倦?她自己也说不清,只是习惯性地用更灿烂的笑容将其掩盖过去。

“对了,听说下星期那个跨学科合作项目就要分组了,”

另一个朋友说道,“好像是随机抽签,希望我们能分到一起!”

林曦收回思绪,重新汇入热闹的讨论,仿佛刚才那瞬间的恍惚从未存在过。她是林曦,是阳光,是人群中的温暖所在,这一点不容置疑。

与此同时,在校园另一端,图书馆最僻静的角落里,与喧嚣的休息区仿佛是两个世界。

这里光线昏暗,只有一盏古老的绿色台灯散发出冷清的光晕,勉强照亮一方书桌。夜遥蜷坐在宽大的扶手椅里,几乎整个人要陷进去。

她穿着一件宽大的黑色连帽衫,帽子松松地兜在头上,几缕不听话的墨蓝色短发翘出来,衬得她的皮肤过分苍白。

她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、似乎与专业无关的哲学随笔集,书页边缘密密麻麻写满了细小的注解。

一只耳朵里塞着耳机,泄漏出极其微弱的、节奏奇特的电子音效。她的全部注意力都沉浸在书页的文字和自己纷繁的思绪里,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。

偶尔有路过这片区域的学生,投来好奇或打量的一瞥,但很快都会收回目光。夜遥是学校里出了名的“怪人”,开学几个月,几乎没人见过她和谁结伴而行。

她总是独来独往,表情冷淡,仿佛对周遭的一切都缺乏兴趣。

关于她的传闻不少,有说她是某个领域的天才,有说她性格孤僻难以相处,但这些流言蜚语似乎从未传入她耳中,或者,她根本不屑一顾。

她对这种隔绝状态相当满意。人群意味着噪音、无意义的寒暄和精力的消耗。

她宁愿将时间花费在探索内在世界或者她感兴趣的特定领域上,那些领域往往深邃而冷门,不足为外人道。她像一座漂浮的孤岛,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,无需与大陆连接。

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,眉头微蹙,沉浸在某个复杂概念的思考中。

周围书架间传来的低语、脚步声,甚至空气流动的变化,都构成了她所排斥的“外界干扰”。

她下意识地将帽檐又拉低了一点,试图构筑一个更坚固的无形屏障。

下午有一节必修的通识大课,林曦和夜遥恰好都选了这门课。

林曦和朋友们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,选择了中间靠前、视野良好的位置。

她习惯性地做好预习,笔记本和笔整齐地放在桌上,姿态端正而认真。

上课铃响前一刻,夜遥才悄无声息地从后门溜进来。

她几乎贴着墙边行走,像一道移动的影子,最终在教室最后一排最靠角落的位置坐下,摘下帽子,露出完整的面孔——五官其实很清秀,但那双黑色的眼睛里缺乏温度,只有一片沉静的疏离。

她只拿出一本厚厚的黑色硬皮笔记本和一支简单的墨水笔,对讲台上即将开始的课程显得兴趣缺缺,仿佛只是来完成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。

课程进行到一半,教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问题。林曦稍作思考,便落落大方地举起了手。

她的发言条理清晰,声音清脆悦耳,结合了课本知识和自己的少许见解,赢得了教授赞许的目光和周围同学认同的点头。她坐下时,对投来目光的朋友微笑了下,一切恰到好处。

然而,教授似乎想听听更多不同的声音,目光扫过教室后排:“后面那位同学,戴着帽……哦,没戴帽子了,穿黑衣服的同学,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吗?”

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夜遥身上。

她似乎愣了一下,才意识到被点名了。她缓缓抬起头,眼神里有一丝被打断的不悦。

沉默了几秒,就在教授以为她不会回答时,她开口了,声音平淡,没有起伏,却带着一种冷冽的穿透力:

“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,只是对既定理论的复述和美化,缺乏批判性思考。这个问题的前提本身就有问题,它隐含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,忽略了其他文化语境下的可能性。如果我们不先解构这个前提,任何讨论都是在加固偏见。”

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。

气氛变得有些凝滞和尴尬。林曦的笑容僵在了脸上,感到脸颊微微发烫。

那几句话像一根细小的冰刺,精准地扎破了她精心维持的“完美”气泡。

她并非感到愤怒,更多是一种被当众戳破的难堪——因为她内心深处,隐约觉得对方说得或许有道理,而这让她更加不适。

教授倒是来了兴趣,推了推眼镜:“哦?很有意思的角度,能详细阐述一下吗?”

但夜遥已经低下了头,重新看向自己的笔记本,只留给众人一个冷淡的侧脸和一句简短的话:“没什么可补充的,只是提供一个思路。”

讨论勉强继续,但那股微妙的尴尬感仍在空气中弥漫。林曦努力维持着镇定,却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全身心投入课堂。

她忍不住回头瞥了一眼那个角落里的身影,心里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——有轻微的不满,有一丝好奇,还有一点点被冒犯后的委屈。

下课铃响,学生们鱼贯而出。

林曦被朋友们围着,她们还在为她打抱不平。

“那个人谁啊?也太莫名其妙了吧!”

“就是,故作高深,曦曦别理她。”

林曦笑了笑,说“没关系”,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在人群中搜寻那个黑色的身影。

夜遥早已收拾好东西,像滑溜的鱼一样融出人群,第一个离开了教室。

她快步走在走廊上,只想尽快离开这拥挤吵闹的地方。

她对刚才课堂上的小插曲并不在意,那位女同学会不会难堪,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。她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仅此而已。

外界的人际摩擦和情绪波动,于她而言皆是需要屏蔽的冗余信息。

林曦走出教学楼时,夕阳正要西下。她看到夜遥独自一人,正走向图书馆的方向,背影在拉长的光影里显得格外瘦削而决绝,与周围三五成群、说笑打闹的学生们格格不入。

两人一个沐浴在温暖的夕阳余晖中,周身围绕着朋友的笑语;一个则正快步走向图书馆投下的冷寂阴影,形单影只。

就像是两条泾渭分明的平行线,短暂地相交于一个不那么愉快的点,又迅速朝着各自的方向延伸开去。

然而,命运的齿轮往往始于最意想不到的磕绊。

晚上,林曦回到宿舍,打开电脑,习惯性地查看校内邮箱。

一封来自教务系统的未读邮件赫然在目,标题是【“跨学科创新实践”项目分组名单公示】。

她心中一动,隐约有种奇特的预感。点开邮件附件,长长的PDF列表加载出来。她滑动鼠标,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名字。

林曦-社会学专业-三年级

项目组别:第七组

组员:林曦(社会学),夜遥(信息科学)

看到搭档名字的瞬间,林曦握着鼠标的手指顿住了,下午课堂上那种尴尬又略带刺痛的感觉再次浮现。

怎么会是她?

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下来,宿舍里的灯光显得有些清冷。

林曦看着屏幕上并排的两个名字,心中充满了错愕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茫然。

而几乎在同一时间,图书馆那个安静的角落里,夜遥看着自己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完全相同的分组信息,黑色的瞳孔微微收缩,随即,她不悦地、极轻地咂了一下舌。